真人网娱评:内地综艺节目 应寻求本土模式
这一季《中国好声音》声势空前,“好声音”让观众记住了形形色色的选手,也见识了几位评委有别于以往的一面。作为一项商业化的选秀比赛,虽然决赛只有一位胜利者,但也看不到一个输家——每位参与者都从这场游戏中获益,或多或少。
另一档当红综艺栏目《非诚勿扰》的主持人孟非,前阵子在微博上揶揄时下的电视综艺生态 :“……当下中国电视节目的现状基本表现为两种形式:灭灯和转椅。”言语虽有些偏颇,但荧屏现状也大致如此;要说出第三种形式的话,就是“YES OR NO”,也是早已被各大卫视和地方台用滥了的套路。
观众们衡量一档综艺节目的好坏,曾经是看主持人的个人魅力,再看游艺板块的新奇设置,之后是丰富诱人的参与奖项,从最初自命清高的自我陶醉,到为了收视率恨不得冲出荧屏来拉人,电视综艺的身段一再放低,主持人恨不能直接坐到观众中去。这十年来,从模仿、引进海外的当红综艺模式,虽不能说是找到了解决收视率问题的灵丹妙药,但“达人秀”和“好声音”的成功,验证了好模式才会有好的收视率,从挖掘故事到制造悬念,各种成功模式殊途同归。
就像文学读物一样,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好的故事胜过深奥的哲理,容易上手的游戏要强过规则复杂的较量,如果再加上一点情感和悬念,那简直就是畅销书的不败秘笈。我们始终在寻找金牌制作人,现阶段虽不能妄谈百分百创新,但至少是能把模式和本土结合最好的团队,这要比之前依葫芦画瓢的手法高明许多。
来源: 据说,新一季《美国好声音》增加了“导师偷人”环节,当导师考核赛中有选手遗憾落败时,其他导师可以进行抢夺,成功后落败选手复活,更换导师继续比赛。这一创新也使《美国好声音》打破了此前导师考核赛收视走低的魔咒,而母版《荷兰好声音》也将会在盲选环节中增加更多与观众互动的环节。或许,这类模式的创新能够缓解“中国好声音”在第一季导师考核赛时曾经遭遇的“泄密”质疑,可见海外引进的节目模式也并不是铁板一块,也应该有根据当地的文化习惯调整或是升级的可能。深入研究成功模式,寻找成熟的规律与细节,把本土观众能够接受的故事化到这个模式之中去,恰是金牌制作人的功力所在。本站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