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选手平时积累很重要
在今晚参加决赛的顶尖汉字高手中,来自浙江杭州外国语学校的刘e尘被人称为“大师”、“最年轻的男生”。在复赛第一轮和半决赛的时候,在身边队友失利的情况下,刘e尘更是独自一人扭转局势。福建厦门双十中学姜力玮机智冷静,于赛事中亮点频频;湖北省襄阳第四中学的张诺娅擅用几何式逻辑思维推理汉字;湖南广益实验中学的廖宇轩曾自己创造过独特的“反字”进行趣味学习……如此众多的顶尖学子纷纷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赛场上竞技博弈,观众好奇的是,这些选手都是怎样炼成的?
对此,刘e尘的老师、杭州外国语学校带队的教务处副主任倪江给出了答案。“死记硬背式的速成肯定会有效果。但是如果没有平时的大量阅读积累,一定‘行而不远’。 ”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是他们保持多年的传统,每个寒暑假,学校都推荐阅读书目,散文小说、政治经济、西方哲学、民族传统、艺术美学等等。倪老师说,在杭外,语文老师从初一开始就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就拿刘e尘来说,他平时涉猎面非常广泛,考题中历史人物“恽代英”、生物化学名词“核苷酸”,都是他平常阅读积累的结果。倪老师说,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尽管学校非常重视听写大会,但从来不给队员成绩压力。选手赵杉佳雯甚至还说:“不管是输还是赢,最后赢的都是汉字。 ”
争议:生僻字不是为了难住观众
正是因为选手们在节目中能将平时用不到的生僻字毫不犹豫地写出来,表现十分惊人,让平时习惯了操作电脑键盘而提笔忘字的成年人感觉羞愧不已,《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才引起了不少争议的话题这些生僻字,到底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意义?
记者了解到,共有4名工作人员负责“汉字听写”的“找词”工作,还有两名来自北京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担任“外援”。“他们都是二十四五岁的年轻人,知识面涵盖范围极广,专门在各种辞书里挑词。尤其是两名研究生同学,他们几乎这半年都泡在图书馆里,每天跟各种生僻字打交道。 ”关正文说,“汉字听写”节目选定词汇的标准不是要难倒任何人,而是一定要具备文化内涵的,并且能够通过汉字的书写,让大家感知我们文字的博大精深,从而唤起大家对书写的兴趣和对传统文化的记忆,这才是节目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关正文表示,明年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仍将坚持对汉字词语的难度和深度考核,“现在有观众质疑考题太偏,但我自己并不这样认为。我们的前人能用20个完全不同的词语表达‘疼痛’,能用40个不同的词语形容‘笑’,但我们现在能够说得出的越来越少。 ”
来源:真人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