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长的AB面:
同一个境遇:完全陌生的环境
两档节目最大的卖点就是都把父子(女)带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村庄,而且他们都将在这个环境里生活超过3天时间,期间所有生活过程都被摄像机完全真实的记录并呈献给观众。
A面——对抗。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对《好爸爸坏爸爸》的观后感,估计很多观众会脱口而出——对抗!节目中展现父子矛盾冲突的镜头可谓非常直接,魏一宁反抗父亲时的一句“干啥啊!”让这个满怀梦想,正值青春的男孩与父亲的矛盾直接迸发,镜头同样没有避讳彭程父子互相动粗,拳脚相对的场面。“我想离开家”,是两个男孩参加节目时,都说出的一句话。
B面——依赖。不管是田亮(微博)的女儿cindy抱着田亮哭到天崩地裂闹着要回家,还是张亮儿子天天不愿离开家,一直嚷嚷着要妈妈陪伴在身边,虽然《爸爸去哪儿》中五个小萌娃各有各的个性,但似乎除了稍微大一些的小石头,每个人对家的绝对依恋造成了节目首集中最大的矛盾冲突点。“我不想去”,是这些平均年龄只有5岁的孩子们最大的心声。
读懂A面B面:青少年成长教育专家、主任心理咨询师陈明明昨日接受记者采访,谈及节目中两个年龄层的孩子在面对家庭完全不同的反应时认为,这是完全正常的状况,“《爸爸去哪儿》的孩子集中在五岁左右,对这个阶段的孩子而言,家就是他们的全部,会对离开家有一种分离的焦虑,和生存的恐慌。即使刚刚进入陌生环境的新鲜感掩盖了焦虑,但很快又会因焦虑感产生大哭、闹腾这样的状况,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初入幼儿园的时候,总是需要很长时间去适应,还有很多孩子抗拒去幼儿园。”
而分析到《好爸爸坏爸爸》中的两个大男孩,陈明明认为,他们已经进入了成年期,“对于他们而言,对于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有可能是比生命更重要的需求,渴望独立的人格和价值观,他们希望离开家,但并不意味着真正不需要家了,而是他们除了亲情,同样渴望被依赖,被关注,被支持的其他情感来源。”
陈明明同时指出,虽然两个阶段的孩子对于“离巢”有着不同反应,但对于家庭教育而言,都必须在适当的时机,给孩子相对独立面对陌生环境的空间,并去适应群体环境——分别对应的就是上幼儿园和踏入社会,“如果父母搀扶的时间越长,孩子就会越晚形成独自走路、独立思考的本能,也势必会影响成长。”
来源:真人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