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网9月4日秀讯 《中国好声音》第一个分组考核首播后,节目组做好了收视率会回落的准备――因为根据以往各国《中国好声音》和《中国达人秀》的经验来看,进入中期,收视率下滑属正常现象。然而让制作团队惊喜的是,首播收视率不仅没下滑,还从4提到4.1,分组考核播出后发生了新逆转。
进行到第8集,《好声音》遭遇前所未有的话题大爆炸,一切疑问汇聚成巨大争议,占据所有人空间,微博、网络、报纸,有信息交换的地方,就出现“好声音”。而众人关注度开始分化,由一开始的关注导致发展为关注学员,“32场演唱会”过去了,但“李代沫PK徐海星”出现了;“学员是不是选秀专业户”无所谓了,重点是到底有没有在比赛中放水;从一开始的“会转的椅子到底多少钱”发展为王韵壹到底会走多远。新一轮话题人物出现,让《好声音》仍在无线关注和多方质疑中。
被PK的选手仍能产生情感效应
《中国好声音》受到极大关注,自然是因为节目形式,在目前综艺节目中前所未有,看似以单纯挑选好声音为目的,其实对受众群体的取向十分包容:无论是喜欢四位导师还是关注未来好声音,甚至只是单纯当作一档歌唱类文艺节目,都可以从中得到满足。前几期,明星导师阵容显然吸引了大部分注意力,对杨坤(微博)演唱会的场次和刘欢的跨年演唱会关注度之高,足以验证;但逆转的出现就在于,即使导师表现率降低,观众一样爱节目,因为他们关注的是选手。节目宣传总监陆伟说,其实《好声音》是一档反选秀的节目。一般的选秀,贯穿节目始终的就是对冠军的培训,10晋9、9晋8,直到2晋1,最终烘托出一个冠军。为了打造他,整档节目都要提供长时间对他的曝光,让他在过程中和观众建立联系。而《好声音》恰恰相反,所有人出场时间平均,观众从电视中那个人身上看到自己――我也是一个有梦想的人,他在实现他的梦想,我也有资格去实现,无论成败。被PK掉的学员,一样可以产生很强的情感效应,关于这点,看看有多少人支持云杰和王乃恩,就会得到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