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网10月21日秀讯 对于最为薄弱的“消化选手”这个终端,湖南卫视副总编辑李浩表示,选秀的方向,不仅仅是做一个节目,而应该是打造一个产业链,“选秀节目打通了节目、广告、艺人、经纪人、音乐市场”,他说,目前和天娱方面,都在考虑加强选秀后端的实力,“我们目前就在策划,完全用天娱的艺人,打造一档节目。”这意味着,选秀已从当年“制造全民偶像”的舞台慢慢变成了选拔艺人的赛场,而专业评审与大众审美之间的冲突还会继续下去,但是可以预见的是,单纯的唱功实力比拼已渐渐被大众喜爱度所左右,也使越来越多的选秀节目和选手们依赖炒作成名。
冲突骤然而起
在《中国好声音》最后阶段的比赛中,来自99家媒体代表的投票成为决定选手去留的关键,而导师基本成了看客。在9月13日的录制现场,导师那英[微博]因没保住自己心爱的学员而直接发飙:“我相信媒体是公平的,但通过投票我们也见识了媒体的品位。”她愤怒地说道,而刘欢坐在一旁没有吭声。事实上,后者的“爱将”徐海星[微博]被媒体评审团投票淘汰时,他用尽量委婉的方式表示不满:“一些非歌唱类的因素影响了徐海星的得票。”
“选秀节目在2005年的《超级女声》之后,确实是得经过五六年这么一个周期才能再次火爆。”高晓松这样说。只不过,2005年时李宇春的超高人气甚至可以让人们忽略她的唱功,评委们在面对“全民偶像”光环的压力之下似乎很难再用专业标准来作出选择;直到2009年,才有“快乐女声”评委在比赛中指出他所代表的专业评审与大众审美之间的尖锐冲突――每当评委的权力被架空时,大众评审作出的选择往往不能让这些专业评委们满意。
然而到了2012年,用高晓松的话说是“周期火爆”到来之时,这种冲突却来得如此之快――这与选秀魅力下降、选手不再成为全民偶像有关,但更重要的是选秀本身似乎已来到一个十字路口:要么专业,要么媚众。
今年的夏天高晓松[微博]也许过得有点憋屈――他担任了五个选秀节目的评委、导师甚至制片人,但恰恰错过了最火的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不过他自己倒是看得开:当评委就是为了赚钱――“我早说了,如果有一天能拿到版税,我就再也不当评委了,立马躲到一个小岛上去做音乐。”然而尽管嘴上如此淡然,但他心里仍然较劲,尤其是在8月21日广西卫视“一声所爱”总决赛第七场上,看到自己最喜欢的两位“学员”面临300位观众投票的淘汰,他有点HOLD不住了:“有些选手就是仰仗着大嗓门,只有卡拉OK级的水平,我觉得现场那些观众根本不懂真正的民歌,基本是音乐门外汉,他们听不懂真正的民歌是怎么唱。”――这位在流行音乐圈打拼了20年的专业音乐人在赛场上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讨好普通观众,让他真的有点不高兴,甚至一度拒绝淘汰自己的学生,引得现场一度尴尬。专业评委与大众评委的冲突日益尖锐。
来源:本站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