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秀讯 2011年进入5月,真人偶像选秀、平民选秀竞相扎堆儿荧屏,被冠以“达人”、“能人”、“超人”的节目比比皆是,上一届“快男”比赛仿佛如昨日发生,2011年的“快女”又已鸣锣开赛,可谓“长江后浪推前浪”。
“逐热”进而“逐名”、“逐利”让商家和电视台都乐意扎堆儿秀场,但群台纷争的背后,节目类型的同质化、观众的审美疲劳,多少让这些活动从全民狂欢变成了自娱自乐。
现状:各电视台扎堆“秀场”
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湖南卫视的《快乐女声》、浙江卫视的《中国梦想秀》、辽宁卫视的《激情唱响》、东南卫视的《欢乐合唱团》、安徽卫视的《全民运动会》……偶像选秀、平民选秀经过各种各样的“微整形”,以彼此似曾相识的面目相对。
“不可否认,即便选秀节目的收视率一年不如一年,影响力一年不如一年,但做这类节目仍然有利润空间,商家愿意投放广告。以国内最早举办选秀节目的湖南卫视为例,其‘快男’、‘快女’影响力早已无法和六七年前的巅峰期相比,但仍旧有商家愿意在这块投入,因此今年还是继续举办。”《中国达人秀》宣传总监陆伟透露了电视台近年热衷选秀节目背后巨大的经济利益推动。相比常规的节目或者电视剧,商家之所以更青睐选秀节目,因为这些活动的收看主体多是十几岁、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商家之间在争夺这些未来的消费群体。资深娱评人谭飞认为,很多选秀活动就是电视台应广告客户要求而量身打造的,“选秀节目永远有一拨固定的收视人群,广告客户在商业上有所收益,电视台在美誉度上有得分,所以几乎变成常态节目了。”
获利之外,也为图名,但选秀活动不一定就是名利双收的制胜法宝。有业界人士表示,在同样都是“C TO C(copy to China)”的模式下,节目品质决定了能否被观众记住。“现在各大卫视的竞争非常激烈,常规节目的质量当然是竞争力排行的主要考核指标;但真人秀等大型活动则是电视台给外界看的一张名片,对各个卫视来讲,直接拷贝国外的也好,或者二度、三度拷贝兄弟台的也罢,出发点肯定都想做出口碑和影响,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多节目可能会由于经验的缺乏,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陆伟持有同样的观点。
调整:“秀”的概念更趋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