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命运巨变,任志强的父母和他本人,都认为天生该如此
1968年末,任志强作为知青去了“革命圣地”延安。他曾在博文里写道“他们(父母)并不知道将子女送出家门后的未来,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如何,但他们知道只要党中央、毛主席发出了指令,他们就一定会奋不顾身地冲锋在前,这已成为一种深刻在头脑中、融入血液里的信念和习惯。”
去延安的基本是17岁左右的学生。最小的是14岁的毕京京。毕京京记得,从北京出发总共花费五天才抵达插队的郭庄。当地支书说,延安这地头是革命圣地,旱涝保收,如果旱了就沟里收,如果涝了就坡上收,就是靠天吃饭。当时当地亩产也就四十斤左右。一个大队的全部财产就是一个碾子、一辆价值80块钱的驴车、几头牛、几十只羊。延安1971年的GDP仅仅相当于1946年的GDP。
今年5月6日,我去了延安市宝塔区郭庄村,离延安城区约40公里,现在已全是水泥公路,坐车一小时就到了。我找到了任志强曾居住的窑洞。在长着荒草的低矮山坡上,有两个破败的窑洞。约2米高,上面是白纸糊的窗子,下面是一米多高的木板门,个高的人进去需要低着头。我把照片拿给任志强看,他说,这是后来翻修过的。当时的窑洞比这还破。
在郭庄,知青需要学做农活,什么都干,种小麦、小米、荞麦、玉米、红薯等,第一年每个人只分得七斤小麦。在同去的知青眼里,这些年任志强变化不大,他当时就很直爽、很实在,干活从不投机取巧,像个小老虎似的。一次割麦子的时候,镰刀把任志强的脚给划了。有的农妇就叫了起来:“哎呀,流血了。”任志强拿起一把土抹在伤口上,连说:“没事、没事。”“他特别粗犷,当地人都说他是一个干农活的好把式。”毕京京说。
当地没有水,喝的是黄泥汤子,搁到缸里用白矾沉淀。几天时间就需要洗一次缸,要不然沙土就积了半缸。盛水的时候不能搅动,一搅沙子都起来了。“经常缸里出蛤蟆,很正常的。”任志强说。如同他的父母一样,他认为吃苦理所当然。
1969年8月,任志强离开郭庄,成为“万岁军”38军的一名士兵。他争强好胜的一面在军队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次挖坑道回来,大家聚在一起和老乡抽烟,找不着火柴。任志强从土炉子里拿出一块暗红色的炭,给大家点烟。一块炭在任志强的大手里烧得嘶啦啦地响,一股子烧焦的肉皮味冒了出来。大家全都愣神了,任志强催促道,赶快点,就这么拿着炭给被吓得够呛的战友点了一圈烟。他还特别得意地看了看大家。
任志强决不肯以软弱的姿态活在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