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一心想走仕途“光宗耀祖”的男人,没料到一脚“踩偏”,踏入商海???这个“歪打正着”的男人随后干出了两件惊动江湖的事???他第一个把麻辣口味的重庆火锅成功地推销到了苏南;他把自己妻子的“名号”,包装成了重庆火锅连锁业的漂亮品牌。
这个男人名叫李杰,他现在的身份是重庆秦妈集团总经理。如今,该集团在全国拥有近400家加盟商。
一次暑期商业实践
任何成功人士,在踏上他最终选定的道路并有所成就之前,一定有某种迹象显示他后来踏上这条道路的先兆???从商、从文、从仕,概莫能外。因此,要破解一个商界人士的成功密码,我们也不得不从他进入商道之前的事情说起。
从大学时代开始,李杰就处处显示出商人敏锐的嗅觉。
上个世纪80年代,许多在校大学生都选择做家教来补贴生活费用,家境贫寒的李杰也不例外。不过李杰的思维模式与众不同,“只教一个学生能挣多少钱嘛?”1988年,正读大二的李杰提出了一个大胆另类的想法:办一个暑期培训学校。当时的大学生家教都是一对一的模式。当李杰把办暑期培训学校的想法告诉身边的同学时,立马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于是,李杰找到来自不同学科的10个人,组成了一个教师团队,然后租用了暑期闲置的大学教室,像模像样地办起了一个“中小学生假期培训学校”。这种新颖的家教形式非常受欢迎,很快就吸引了几百个学生报名。一个暑期下来,他们每人赚了3000多元。在1988年,这是一笔相当不菲的收入。
这是一个从未涉足过商业实践的大二学生的“自发式淘金行为”,通过这次“暑期办学”,李杰显露出他后来作为一个成功商人必备的三大素质:1.创意策划能力;2.游说、鼓动他人认同自己想法的组织支配能力;3.控制项目预算的财务操盘能力。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自信。
体制内的偶然下海
大学毕业后,一度想走仕途的李杰被分配到本市轻纺局辖下一家纺织厂工作,学中文的他在工厂当了一名办公室秘书。
90年代初,国家政策鼓励机关干部转型搞第三产业。199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市轻纺工业局决定派人到江苏省南通市开办一家重庆火锅城,李杰被指定为项目负责人。这次体制内的工作调动,改变了李杰的命运轨迹,也激发出潜藏在他身上的商业才干???不过,这都是后话了。总而言之,能够告别每天在办公室喝茶看报替领导写总结材料的日子,对李杰来说,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好事。
那时候,重庆火锅远没有今天的名气。在江苏南通,当地市民根本就不知道重庆火锅是什么东西。对于习惯了酸甜味的苏南人来说,如何让他们接受重庆特色的麻辣口味火锅,大家心里都没底。
轻纺局选择到外地投资开办火锅城,主要考虑到这是重庆特色,比较起其他行业来,做餐饮的投资小。而对李杰来说,到江苏经营火锅的待遇比在纺织厂要高好几倍,他个人每月的工资从过去的100多元,一下子升到500多元,相当于当时局级干部的工资。
1991年,投资10多万元,共700多平方米的重庆火锅城在江苏南通热热闹闹的开业了,这样大的规模在当时看上去很显眼,但是,如何突破异域饮食文化的差异,把食客吸引过来也成为一大问题。
商人是这样炼成的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接受重庆火锅,李杰与同去南通的两位同事花了几天时间,骑着自行车依次走访了当地60多个单位,邀请他们到店里“免费品尝”。李杰对当地人的心理非常了解:极爱面子???只要吃了,就不会不付钱。所以,只要把人请动了就好办。
但这样的宣传毕竟是有限的。随后,李杰又找到当地电视台,通过一系列电视节目,一步步教江苏人如何烫火锅。那个时代在文化上封闭了很久的人们,总是很有耐心去倾听并尝试任何来自外界的新鲜事物。
除此之外,李杰深知,要想改变一个地方根深蒂固的饮食习惯,仅靠“外部”的影响推动是不够的,还需要对自己的产品本身作出一些改变,以迎合江苏人的传统口味。为此,李杰花了很大工夫去改革汤料配方,比如增加火锅的回甜味,减少麻辣味等。吃惯了精细菜品的苏南人,逐渐对重庆火锅这种“我的筷子我作主”的粗犷吃法产生了兴趣,慢慢开始接受李杰研发出来的“改良式”重庆火锅味道。
开业后不到一个月,重庆火锅城的生意就开始“人满为患”,仅仅一年,就盈利100多万元。
在江苏经营火锅的同时,李杰还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商机:重庆生产的摩托车在江苏市场非常受欢迎,但货源却很紧张。李杰便利用自己在重庆的关系,拿到一批批销售订单,然后售往江苏。当时一辆摩托车的两地差价大约在300元到500元,而只要能拿到货源,简直不愁销路。
“当机遇到来时,就看你有没有把它变成财富的冲动。”李杰说。
李杰是有这种冲动的。此时此刻,这个男人身上的商人气质已经表露无遗,关于仕途的种种人生梦想早就被他抛到了九霄云外。
躲在妻子身后操盘
不久,市轻纺局为了将第三产业进一步做大,在重庆组建了一家专做国内贸易的公司。因为思念家乡,在江苏呆了一年后,李杰又重新回到重庆,进入那家公司,改行做起贸易来。
几年跑下来,这种“体制内的商务活动”已经不能激发起他的持续兴趣。而当时,社会上可供选择的个人机会越来越多,他干脆离开贸易公司,再次改行当了老师。他希望以此静一静,好好思考一下以后到底该做什么。
那一段时间,他每天经过江北加州花园的时候,发现那一带街面上的麻辣烫生意总是很好,从白天到晚上,都有许多人排着长队等候。
连大排档都能做得那么好,我为什么不能重回火锅行业、自己开店呢?李杰想,做火锅的投资少,最初投入只需要花2万多元流动资金;在这方面,自己有足够的经营经验。从消费群体上看,加州花园一带居住的都是一些大企业或政府部门的人员,消费能力强。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和分析,他觉得自己开店有80%的把握。
说干就干,他马上投入火锅店的开业筹备。但该为火锅店起个什么名字呢?李杰灵光乍现地想到,他妻子姓秦,原本在公交公司车队工作,来来往往的司机都管她叫秦妈。
为什么不就叫秦妈呢?这个称呼既上口又亲切,在驾驶员消费群体中,还有不需要花钱的广告效应。深爱妻子的李杰决定以“秦妈”命名自己的火锅店。1998年1月,重庆秦妈火锅第一家店开业,30多个平方米,6张餐桌。3个月后,餐桌增加到100张,最后连街边也摆满了。
巧度火锅老油危机
秦妈火锅开店时,重庆正流行吃所谓正宗老火锅:味道浓烈,很惹人上瘾,但也容易上火。到2000年后,饮食健康日益被消费者重视,市场上又出现了各种各样改良的新式火锅,但新式火锅味道单薄,不能让重庆火锅瘾君子们过瘾。
为了改良重庆老火锅,使之适应现代消费者既要口味重、又不易上火的要求,李杰花了很长的时间去邻近的成都市考察,在进行比较后,不断地调制自己的火锅底料配方。
“食客最终选择的,一般是既不上火,又很过瘾的火锅,这就主要看是什么火锅底料。”秦妈火锅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底料配方和口味特色。当然,几乎没有重庆人知道,为秦妈火锅调制底料配方的,是隐身在她背后的一个从不抛头露面的大男人。
2004年,南京傣妹火锅被当地媒体曝出回收“老油”反复使用的事件,一些省市餐饮界开始集体抵制“老油火锅”。一向习惯于使用老油的重庆火锅,面临着向全国推广的最大障碍。
“如果不改革使用老油的陋习,在全行业推行一次性锅底,重庆火锅将遭遇有史以来最惨烈的挫败。”2004年底,“秦妈”率先对媒体宣布,在其全国加盟店推行一次性锅底,向老油火锅告别。
与此同时,经过数年的悉心研究,李杰还研发配制出了味型稳定的一次性锅底,在其所有加盟店内形成强制性的底料配方标准。这两大举动,帮助“秦妈”平安地度过了“老油危机”。
细分市场不断求变
到2006年,重庆已经有300多个传统火锅的牌子,火锅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业界同仁都在探索市场细分的道路,以规避经营风险。
重庆的一些火锅龙头企业纷纷推出自己的第二品牌,比如德庄除经营火锅外,开始经营中餐“德庄厨娘”,而君之薇的第二品牌“和喜”也开始走入社区。
“市场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商人就应该敏锐地捕捉到与这种变化有关的一切信息。借老品牌的市场知名度,开发新的衍生品牌”。2005年底,李杰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瞄准小资群体,开辟“秦妈”的第二品牌战场???主打“美食美容”诉求的火锅连锁店,这样的时尚火锅,在重庆市场上尚属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