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2012年度人文节目《开讲啦》
授奖辞:就像节目中嘉宾摆脱讲稿、提词器一样,《开讲啦》通过对电视“遣词造句”的反叛,获得了一种贴近内心真实的语境,创新性地呈现了一个消弭权威、平等分享的思想舞台。
2012年8月27日,“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在央视综合频道跨零点时段开播,节目播出后不仅创造了央视一套同时段节目的最高收视,还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舆论盛赞《开讲啦》是“中国思想好声音”、“一股吹过荧屏的清新之风”。
《开讲啦》由央视综合频道与唯众传媒联合制作。创意的诞生源自央视综合频道总监钱蔚的真实经历:钱蔚有个亲戚在北大读书,此人思维丰富,激进叛逆,但在听了俞敏洪的开学演讲后“脱胎换骨”。钱蔚由此感触到演讲之于青年人的影响力。
《开讲啦》原制片人,现任央视总编室受众服务部副主任吴晓斌表示,青年人面对未来有很多迷茫、困惑和焦虑,所以这时需要有一些声音和情感来抚慰。《开讲啦》不以形态取胜,不以娱乐取胜,其核心竞争力在于满足观众直击心灵的需求,能带来一些心理和情感方面的共鸣,给大家思考和启发。
唯众传媒创始人、总裁杨晖说,与央视沟通后双方迅速在节目主旨上达成共识,但请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如何与其他“讲坛”形成区别做出特色,成为节目组策划之初想得最多的问题。
为此,《开讲啦》启动“青春代表校园行”活动,在各高校发放调查问卷――“你喜欢听、或者期待听谁的演讲,你对什么好奇?”结合调查反馈,最终,王石、杨利伟、邓亚萍、郎朗[微博]、陈坤[微博]、赵启正、葛剑雄等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年龄,背景各异的知名人士出现在《开讲啦》的舞台上。
青年代表也随之产生。这些学生类型多样,来源多样,但他们均思想新锐、观点先锋,敢于表现自己,有独立的价值观。从已播出的节目看,很多时候出彩的正是青年代表,因为他们有全新的表达语态,而主流价值观的创新表达恰是央视一套的整体节目理念。
《开讲啦》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节目形态:首先由邀请嘉宾进行15分钟的演讲,之后由10位青年代表做出评价,认同就在小黑板上画圈,不认同的就画叉,然后由青年代表向嘉宾提问,进入互动交流阶段。
孤零零地站在舞台中央,所有的灯光对着你,四周全是年轻人,没有演讲稿,没有提示器,没有演讲台,嘉宾王石形容这种状态叫“当众孤独”。
为了配合这种语境的营造,《开讲啦》特别设计了类似图书馆的视频背景、扇形阶梯教室的坐席布局。杨晖说,这是有意给嘉宾造成一种紧张感、压迫感――只有在不放松的情况下,才能让嘉宾把脑子里的杂念清空,不遣词造句,不反复拿捏,敞开心扉,脱口而出,真诚的表达和爆发才会来得更加猛烈和自然。
在《开讲啦》中,青年可以公开质疑“大家”,质疑“名人”。“单口”演讲之后的“群口”互动,更使思想的力量获得最大程度的激发。节目由此创造了一个没有权威、充满挑战、平等分享的舞台。
2013年元旦开播的《开讲啦》第二季延续了第一季平等、互动的特点,人物选择更多元化,年轻的90后提问更犀利,现场交锋感十足。据悉,新一季《开讲啦》将以周播+季播的方式于2013年3月底开播。届时周播将持续全年,假日进行特别策划,新一季嘉宾来源更加多样,科学界、政界都会涉及。
吴晓斌表示,《开讲啦》在开创之初,特定的嘉宾或许是留住观众的原因,尤其是在深夜时段游离收视的状态下。但节目播出两季后,其自身特质在观众群中会留下印象,大家对《开讲啦》所呈现的内容,所传递的价值观会更感兴趣,而且,“嘉宾可以穷尽,思想不会穷尽。”
主创自述
《百家讲坛》是在讲历史,讲过去,讲别人;《开讲啦》是讲现在,讲自己,讲人生,这两档节目有本质区别。《开讲啦》与其他谈话类节目也有很大差异,目前的谈话节目基本上以“谈”和“议”为主,《开讲啦》则在强调“分享”,分享自己的经历。
电视做的工作就是翻译,《开讲啦》是在做心理的翻译。演讲只是我们寻找共鸣的一种方式,《开讲啦》强调平等、讨论,然后在讨论中形成共识。这个节目最有价值的地方是质疑,是讨论。质疑不是辩论,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一个碰撞、交流,由此带来思考和启示。
――吴晓斌 中央电视台总编室受众服务部副主任,《开讲啦》原制片人
《开讲啦》是一个难得的讲正能量又看得下去的节目。安静的节目也有安静的力量。节目让功成名就者接受草根的质询、挑战和点评,这种反权威营造了另外一种语境。与其说是我们创新地制作了这样一档节目,不如说是现在观众的强烈需求造就了这样一档节目。
思想是很玄、很虚的东西,怎样把好思想变成好节目?形式上的创新很重要,比如我们通过舞美设计给嘉宾带来适度的紧张感和压迫感。前面嘉宾孤零零地站在舞台中央独立演讲是一个“单口”,后面嘉宾接受青年代表的质疑又有舌战群儒的感觉,其实这些都是在打节奏,让这个节目变得有起有伏,可圈可点。
――杨晖 唯众传媒创始人、总裁,《开讲啦》策划 来源:真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