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诚勿扰》的舞台上,如果孟非是冷却剂,乐嘉就是催化剂。一温一火的两个男人,让这个节目风生水起。他们对现场的引导与把控,不可小觑。
乐嘉:“这篇文章出来的有点晚,讲的是至少两个月前的故事。这两个月发生了很多事情,的确很多。最近两个月的故事却未有人知。”
6月13日10点30分,孟非的微博上出现这样一条文字:最近人越来越疲惫,这种疲惫不仅来自身体,更来自内心,有人问过我不做主持人会做什么,我回答是游历四方,山雨欲来风满楼,众口铄金君自宽,现在已无限接近梦想。
短短70字,却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条微博下,出现了千余条评论。媒体也暗自揣摩起书写者的心态。“孟非萌生退意”,瞬时成了当天很多报道的新闻标题。
铺天盖地的消息,让孟非的粉丝们一时间难辨真假。有人难过、有人感慨,他们无法想象他们的“孟爷爷”会离开《非诚勿扰》的舞台。就像制片人王刚所说,孟非是《非诚勿扰》的灵魂,“观众会对这个节目产生感情,是因为孟非永远站在那儿。”
“媒体对何种事情过度关注,恰好表明了媒体的趣味。”
很多小姑娘通过《非诚勿扰》爱上了孟非。江苏卫视的收发室里,从来没有堆起过这么多求爱信——而且是给一个光头老男人。
这个老男人头皮贼亮,表面老派、内心则暗潮汹涌。主持《非诚勿扰》前,他在江苏省境内已非常有名,他是国内“方言说新闻”民生电视节目的开创者,他主持的《南京零距离》是南京人民啃咸水鸭的必备佐料。
“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风格,如果有的话,我在新闻当中和在这个节目当中,没多大区别。”主持风格未变,但《南京零距离》中的孟非以辛辣著称,而《非诚勿扰》中的他,对节目则有更多“冷控制”的作用。
比如,女孩们有时对男嘉宾刻薄过了头,24张大口对着一个绵羊似的男嘉宾,孟非往往会用调侃自己的方式把话题转移,不经意间保护了场上那个男人。
有时,看到男女青年面对某个情境搞不清对错黑白,孟非也会以年长者的身份,点拨感慨。比如谈到年轻人买奢侈品的问题,男女嘉宾会呈现出不同的消费观,有人认为适度消费是可以的,有人则认为买奢侈品是可恶的,不同观点会在现场交锋。这时,孟非站出来只问一句,“你们在想给自己买这个买那个的时候,有没有想过给自己的父母买什么?”
孟非觉得,一个电视节目总有一个道义责任在,它体现一个主流媒体应该对社会承担的责任。而媒体对何种事情过度关注,恰好表明了它的趣味。于是,当《非诚勿扰》走红后,无数同行拉着他问拜金话题时,这个老男人表面虽仍旧平和,但厌倦感却从眼神里透出来。他很不解,为何铺天盖地的采访里,从没有人愿意和他谈谈,那个单纯、质朴得几近少见的国家救援队队员。
不过孟非有种信念。“从第一天起,我便忠实地记录了节目发展的变迁。我知道,所有我今日付出的这些努力,其真正的价值终将被人们所理解和明白。我坚信我们可以传达和赋予这个节目背后以更崇高的文化使命。”
“这个节目可以传达很多娱乐之外的精神”
同样看重节目“文化感”的,还有孟非的搭档,另一个同样不太年轻的光头男人——性格色彩分析专家乐嘉。
进《非诚勿扰》前,乐嘉对综艺类的娱乐节目有种说不出的拒绝,尤其受不了主持人模仿港台腔口吐“哇噻”“好厉害喔”等种种句型。当制片人王刚得知乐嘉一年看电视的总计时间不超过50小时时,无奈下开出一张电视单让其恶补。
“不断学习”中的乐嘉每次想到自己今后居然要和女人讨论衣服、美容这样的话题,他觉得自己势必沦为傻乎乎的花瓶。这让他一度很烦躁。好在孟非的一条短信,及时救了他——“刚刚在看我们的节目,这是我第一次看,还挺好看的。”
两个男人最终在节目中找到成就感,是开播不久后栏目组第一次聚餐。所有人都喝高了,乐嘉拉着孟非耳语,搞不清他们中的谁说了一句“这个节目可以传达很多娱乐之外的精神”。说罢,二人皆感“于我心有戚戚焉”。
来源:网络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