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Y一代”其实就是指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这段时间出生的人,之所以称为“Y一代”是因为我们是“未知一代(X一代)”(出生在1964年至1976年之间的人)人的后代子女。不过,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别名”,我们还可以被称为“回音潮世代”(Echo Boomers),“千禧世代”(Millenium Generation),“爱因斯坦一代”(Einstein Generation)以及“谷歌一代”(Google Generation.)。
这些“别名”给我们的成长环境下了明确而充足的定义。显然,我们的世界里布满了互联网和MySpace,充满了iPod音乐和AIM网络寻呼机(American Online Instant Messenger)。我们是“婴儿潮”的后代,是整个被包裹在“数码世界”里成长起来的一代。
“Y一代”多灾多难
人口统计学家把1986年的“美国‘挑战者’号爆炸”和德国“柏林墙倒塌”看作是发生在老一辈“Y”人身上的两件大事,而且把它们视为是“Y代”人区分于“X一代”的首要标志。“苏联解体”以及“第一次海湾战争”则属于 “Y一代”的“中间人”,接下来的“9?11”就轮到了“Y一代”小辈们头上。而我们这一代人所共同历证的,包括伊拉克战争、卡特里娜飓风、印度海啸以及美国科伦拜恩校园枪击案。
还有戴安娜王妃逝世、辛普森案、俄克拉何马城市爆炸案、莱温斯基丑闻,还有计算机的“千年虫”危机和生物学上的炭疽恐慌,SARS病毒以及禽流感,这些都够得上是载入史册的“大事记”。
只要稍稍浏览一下 “Y一代”人所亲历的这份“大事记”清单,也许你就不难理解我们为什么会令招生办公人员及公司的雇主老板如此“头疼不已”了。因为,相比起前辈们来说,多灾多难的“Y一代”基本就成为了“愤世嫉俗”的“犬儒主义”,惯常的“怀疑论者”以及高度“悲观主义”的三者结合体。
据美国国家妇女法律执行联合会在2006年1月发表的一篇时事通讯中称,“Y一代”创造了抗抑郁药、处方药以及像利他林等行为改变类药物的用药新历史。
因为越来越多处方药物的广泛流通,此类药物的滥用程度明显上升。尽管“Y一代”人接受过“抵制滥用药物”的宣传教育,但是在他们身上,仍随处可见“兴奋剂”及“大麻”的踪影。以未成年饮酒和疯狂冒险为标记的“锐舞文化”在当中也极度盛行。
另外,在学校里,尽管传统的“课中餐”制度已经取消,学校不断地对饮食品种进行修补,增加了更多像蔬菜汤、烤鲑鱼片、红烧鸡,还有菠菜培根通心粉等营养健康,膳食均衡的食品,剔除了所谓的“垃圾”食品,但是校园里肥胖的学生仍随处可见。
强大的“流行”冲击波
技术的飞速发展是永无止境的。随着新技术的快速流通,无论是在发生重大的危机性事件时,还是在进行信息沟通的过程中,为了增强其安全性和易接受性,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快速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