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7%的人认为现在歌唱类节目数量太多
贵州安顺某传媒公司职员王东顺认为,如果歌唱类节目过于泛滥,而形式就那么几种,就会失去大家的喜欢。“很多歌唱类节目一味模仿他人创意,制作水平和歌手阵容又不行,节目效果大打折扣。”
家住北京团结湖社区的王先生,周末常陪退休的母亲看《青歌赛》。“我妈妈非常喜欢本届《青歌赛》,觉得大赛曲目选得好,都是一些中外经典老歌。但在我看来,既然叫‘青歌赛’,就应该显示出青年的潮流和活力,老让选手唱老歌有什么意思?给青年看的歌唱类节目都已经进化好几代了,《青歌赛》怎么还固步自封?感觉是专门做给中老年观众看的。”
调查中,64.7%的受访者认为现在歌唱类节目的数量太多。
安栋指出,现在音乐类节目类型有限。相对原创的节目如《声动亚洲》,要获得市场和观众认可需要时间,厮杀辛苦却不一定能脱颖而出。引进国外制作模式的“模式节目”虽形式新颖,但也存在问题。比如,“成熟歌手类”节目如《我是歌手》,节目效果出众,但歌手费用不菲,加上较高的音乐及舞美制作成本,所以肯定要兼顾商业利益;“真人选秀类”节目如《中国达人秀》,注重呈现选手的成长、拼搏过程,让观众感同身受,但也要保证“故事”拿捏有度。
“观众之所以觉得疲劳,除了区分度和创新性不够,也因为这类节目本就属于‘消费性节目’。一是消费‘华语金曲’——经典歌曲一唱再唱。近十年来华语乐坛创作乏力,音乐人趋于功利,使得歌手和大众无好歌可唱。二是消费‘潜力选手’。现在即使‘挖地三尺’,也很难找到有潜力又有话题性的人物。因为相较于音乐教育相对发达的西方,我国流行音乐教育基础薄弱、人才匮乏,有的人即便有天赋也会被埋没。所以观众很容易就听腻了、看腻了。”安栋说。
调查中,70.7%的受访者对当下歌唱类节目质量并不满意,其中44.9%的人觉得质量“一般”,15.8%的人认为“很差”。认为质量好的仅占27.4%。
在受访者看来,现在歌唱类节目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节目形式同质化严重”(44.0%),“创意以模仿为主,原创节目太少”(38.7%),“广告植入泛滥”(31.6%)。
来源: 其他还有:“现场观众表演夸张”(31.0%),“选手身份令人怀疑”(29.1%),“导师水平参差不齐”(27.7%),“选秀明星难获认可”(14.9%),“节目制作虎头蛇尾”(13.4%)等。非诚勿扰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