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类节目扎堆 七成受访者直言对质量不满意
上周,一项题为“你喜欢看歌唱类节目吗”的调查显示,58.3%的人表示喜欢看现在的歌唱类节目。但也有64.7%的受访者认为歌唱类节目数量太多,并且存在“节目形式同质化严重”(44.0%),“创意以模仿为主,原创节目太少”(38.7%),“广告植入泛滥”(31.6%)等问题。
综艺节目成广告吸金重器,其中歌唱类节目表现抢眼。漫画:张建辉
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落幕不久,央视《青歌赛》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安徽卫视的《我为歌狂》又在激情“唱响”。这两年,高质量的“音乐秀”不仅使娱乐节目更好看,也带动了普通人对唱歌的兴趣。但是,歌唱类节目扎堆出现难免让人感到“审美疲劳”。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歌唱类节目?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发起的一项题为“你喜欢看歌唱类节目吗”的调查显示,58.3%的人表示喜欢看现在的歌唱类节目。但也有64.7%的受访者认为歌唱类节目数量太多,并且存在“节目形式同质化严重”(44.0%),“创意以模仿为主,原创节目太少”(38.7%),“广告植入泛滥”(31.6%)等问题。
全国12526名受访者参与了此项调查。90后、80后各占34.4%,70后占13.5%。
什么样的歌唱类节目能吸引青年?受访者首选“选手靠实力说话”
四川成都国企退休干部陈智淳认为,中国歌坛虽然看起来热闹,真正的文化影响力却不大。有些音乐人追名逐利,谱曲东拼西凑,作词苍白无力,毫无艺术价值。很多歌手忽略唱功训练,一味依赖外在包装和营销。“改革开放以后,音乐的发展很繁荣,沉淀下来的作品却很少,大多数音乐和音乐人都是匆匆过客。歌坛应该强调唱功上的修炼和文化上的积累,歌唱类节目也应该为此做出努力。”
四川德阳公务员廖选说,歌唱是艺术,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和高度。做节目就要实现专业和公平,应该淡化功利色彩,不要鼓吹“一唱成名”的价值观,不要总做作地打 “煽情牌”。如果评委总靠言语出位博眼球,选手都靠诉苦来拉票,‘选歌会’就会变成一场拙劣的‘故事会’。”
安栋认为,去年一系列音乐类电视节目受捧,代表这类节目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制作成本上,为音乐投入的份额相较于过去“放伴奏带式”的制作模式,有了成倍的增长,这就促进了音响、乐队等地位的提升,对整个音乐行业也是一种激励。总的来说,之后再做此类节目,除了要冷静应对市场,各制作方还要尽量扩充音乐资源,支持和引导原创。同时也要保证节目的真实性,尽量不要在录播节目后期“修唱”作假。
在李远看来,我国的电视观众确实更偏爱“唱歌跳舞谈恋爱”的节目类型。近些年来,明星聚集、舞台炫目的全民狂欢节目更容易受捧,短期内,音乐表演、选秀节目也仍是市场首选。“但我相信,随着观众欣赏水平的提升,差异化、多元化的节目会赢得更多认可。除了娱乐,以文化或公益为主题的真人秀也有可能带来‘爆点’。”
“好的节目标准应该是‘专业、有价值、差异化’。制作团队要精良,表现专业;节目主旨无论是实现平民梦想,还是促进产业进步,都要有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能够专注于创新,不再抄袭和跟风。只有这样的节目,才能在优胜劣汰中胜出。” 李远说。
什么样的歌唱类节目吸引青年?受访者首选 “公平晋级,选手靠实力说话”(51.8%),第二是“带给观众正面影响”(35.1%),第三是“主题积极,形式新颖”(34.3%)。
其他还有:“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和口味”(32.4%),“演唱人们有共鸣的歌曲”(24.3%),“评委导师点评专业”(23.5%),“节目增加投入,制作精良”(21.8%),“有广泛的参与度”(20.9%)等。
来源:非诚勿扰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