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的年代
南京师范大学新传院副教授于德山认为,节目火爆的原因在于敢暴露隐私。
“中国有麻雀变凤凰的故事、西方有灰姑娘的故事,这类故事代表着隐藏于民间的情结,那就是通过婚姻来改变人生,进入到另一个阶层。但真人秀改变了大众对隐私和自我表达的态度。曾经的隐私公开化了。原本上锁的个人日记成了网上博客,原本家里拍摄的私人录像带成了网上视频,个人的简历也出现在公众的搜索网页上。所以,当马诺说出‘宁愿坐在宝马里面哭,也不愿坐在单车后面笑’这样骇然而真实的话语时,人们被震住了。”
马诺,被网友称为“胸大无脑女”“拜金女”,现在已经有了个人网站,访问量超过309万次,很多媒体跟进采访。“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无论是冲着找伴侣的实用性,还是冲着出名的强烈欲望,真人秀《非诚勿扰》正在迎来源源不断的参加者,报名者数万人,就算每期24个女嘉宾全部更换掉,排到2020年也上不完。
这似乎有一点儿矛盾,一个节目如何能嘲笑、批评参加者的同时又捧红他们?
“事实上观众和真人秀节目的关系远比一般节目复杂,他们收看并不是因为某个角色是行为模范,而是因为彻头彻尾的娱乐性,这种娱乐性的深层含义是:真人秀节目迎合了人性中坏的成分,尖锐、丑陋,喜欢看人出丑。”于德山站在批判主义的立场上说。
他甚至流露出一丝隐忧,“电视媒体具有教化的功能,要注意引导。我们国家目前并没有像欧美那样,严格地区分公共电视台和商业电视台。公共台宣扬的是绝对主流的价值观念,像(马诺)那些刺激的言论如果出现在主流频道,是要道歉的。而商业台的尺度可以很大,色情、暴力、金钱悬赏等,新奇刺激。随着《非诚勿扰》的走红,这种模式将会遭遇更多的复制,而随着观众的审美疲劳,节目在类型和内容上必将发展得更放肆,但我们这种公私不分的状态使得节目的尺度不容易把握。”
节目模式肯定不会是一成不变的。王刚透露,比如说他们也在考虑要是女嘉宾一直赖在台上不肯走怎么办?他们看过很多的国外节目,妈妈带着儿子相亲的,全家老少一起来相亲的,前女友和现女友pk的,甚至还有一个女的对一百个男的……说不定哪天,这些更为刺激的模式就将被某个频道移植。
真人秀的就是我们自己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长周晓虹教授肯定了这种节目形态,“《非诚勿扰》播出的社会背景面临转型,是从一个单元价值向多元价值的转型,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所以在节目中我们能看到多元价值观的现实化。”
在他看来,节目所传达出的婚恋观念能够促进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相互理解,“《非诚勿扰》向社会传递一种价值观念、婚恋观念,而这种价值观念和婚恋观念影响到年轻一代,也会影响老一代。对于年轻人,他即便谁也没带走,也是进行了情感洗礼,比如富二代来到节目结果大家把灯都灭掉了,这就是对他人生的一种矫正。对于老人,则提供了了解年轻人的平台,我听说我们学院有几个50岁以上的教授也在看这个节目,他们在看到了80后、90后表达他们的婚恋观的时候,从中可以产生对这一代人的理解、宽容,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因为这些50后、60后,现在也都面临自己的子女要结婚、嫁人,在这样情况下,他们收看节目后,对自己的子女会更宽容。”
没有哪一种标准被视为绝对的正确,每个观点——哪怕是赤裸裸的“我爱宝马”“我爱美女”——被抛出来之后,赢得部分人支持的同时也必遭另一部分人的痛斥。媒体人张女士对这个节目并不感冒,“看了两期就不想看了”,但却肯定这类节目的存活意义,“能够直面人们状态各异的理念,迷茫也好极端也罢,容留各种价值观相互纠结直接撕扯,并且能为这一切提供一个展现的舞台。这类节目能够存留下来,也许是我们社会宽容度提高的最好注脚。”
要说它有什么积极意义?“刺激人们更加努力工作”,她不无调侃地说。
《非诚勿扰》,江苏卫视一档婚恋交友节目,不经意间正在开创中国本土真人秀节目的春天。
最近以来,沉寂多年的婚恋交友类节目再度走红国内荧屏,一番比拼之后,《非诚勿扰》从一众节目中脱颖而出。
尽管,男女嘉宾身份一而再再而三遭质疑遭人肉,尽管过于美貌的女嘉宾们怎么看怎么像“托儿”,尽管从一开始关于这档节目的“诚意”一直饱受争议,口水战打得不歇火,但这些都丝毫没有降低人们对这档节目的关注度。
你可以说它是毫无诚意的,因为它没有打算促成一对男女;打着相亲的幌子,男女嘉宾们在镜头前的表现欲远大于寻找伴侣的欲望;场面热闹话题不断,相亲与否变得似乎没那么重要了。
你也可以说它最大限度地展示了诚意:它所涉及的话题像海啸一样冲击着生活的各方面,激发着人们的梦想、好奇、批评和愤怒。在这个磨灭隐私、自我包装的时代,没有任何一面镜子比真人秀更明亮,能映出我们的真实。
在这个时代,只要电视召唤,你就必须回应。整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好像站在镜子前面唱了几十年歌,现在突然发现镜子里的人也能看见我们了,不仅如此,如果足够幸运,镜子里的人还能为我们表演一场真人秀。
内容标题:《非诚勿扰》一场操控人性的真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