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辜负
虽然都看好《中国好声音》,也都投入最大的心力,但开播之前,两人的心态却不一样。
“到底会怎样?第一期播出来之前,大家心里都没底,就是因为投入很大。当时频道内部反对的声音也很大,只有夏总和我坚持要上。”即便是第一期播出获得了轰动效应,“也没有放下心过,直到9月30日最后一晚结束。整个状态就像李安做《少年派》的后期,每一次剪辑他都觉得要失败了。”杜昉说。
在正式录播前一晚,他们进行了一次试录,当时金磊就觉得这个节目“成了”。他的信心来自于团队对原版模式一丝不苟的态度与敬重。节目开播前两个月里,导师、音响师、舞美、灯光,甚至曲目,每一个细节敲定,成功的百分比就在他心中增加一成。“所谓成功,就是的确没有辜负这个模式,但后来这么大的影响力是被我们低估的。”
《中国好声音》的“标杆性”已经成为业界共识,杜昉总结了四点:节目本身必然是高收视、好口碑,思想性、观赏性、艺术性三性统一的;对行业发展,能够引领一种动向或趋势,“今年,‘综艺大片’会盛行”;浙江卫视与灿星制作的商业合作模式打破制播双方合作的天花板,也成为业界的一个典范。
同时为浙江节目中心主任的杜昉,还看到《中国好声音》项目引起了业界内外对制作团队的关注和重视。“做出这样不亚于国外水准的节目,让制作团队在业界的地位得到很大提升,大家越来越重视团队的培养,也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电视制作业。”
金磊作为《中国好声音》的总导演,对节目传递的价值观更为敏感。“回归对音乐的尊重,对人的尊重,我们做了先锋。”
《中国好声音》是在中国音乐类节目走过太多弯路后,第一次把音乐放到最大,把普通人与殿堂级的导师放到一个平面,并以转椅作为表达这种主张的一个鲜明的符号。而在制作水准上,金磊表示,《中国好声音》是有史以来最考究、最有品质的,“不但提高了电视录制标准,对大众的音乐审美也会有一定引导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2013年,猝不及防的“大片时代”,似乎已经开始。环顾四周,已是强敌环伺。二人一方面,喜见店多兴市——国际模式的引入,标准化的执行体系,以及更严谨的制作态度,有利于国内电视制作水平的提高,也给老百姓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但另一方面,金磊也有点担心前端的过度开发,会导致后续难继,“目前,全球最好的几档模式都在中国落地了,但是国外后端产业非常成熟,容量足够大,每个节目都有专业的制作团队。但现在国内的后端产业生态还没有那么成熟。”
临摹之后, 回归原创, 这是杜昉和金磊的一个共识。在杜昉看来,不引进模式,就没有原创模式。“模式是电视产业化的方向,国际模式市场已经非常成熟。”而中国的创意产业由于长期得不到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而无法成形。“新闻出版署和广电总局的机构合并,对电视知识产权的发展也许是一件好事。”
而金磊从今年开始已经着手原创模式的研究。“未来三到五年之内,中国电视应该要走到原创阶段,但首先要学习好。”
被遗忘的梦想
“你自己的梦想是什么?”这个问题把杜昉和金磊都给难住了。他们所做的节目被各种梦想填满,但他们自己的梦想却被遗忘在内心的某个角落。
从1994年毕业至今,工作了将近19年的杜昉,只在今年春节请了4天假,陪父母去了一次美国洛杉矶。“父母年纪大了,再不陪他们走一走,怕以后机会更少了。”但“不巧”的是,《美国好声音》正在好莱坞录制,他又顺道去看录制了。
对杜昉而言,他在工作和家庭之间是无法平衡了,而他安慰自己的理由是,“这是社会各个领域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