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关键洞察力20141016期 中国500名原子弹建设者隐居合肥:50岁牙齿掉光 董殿举资料
发布: 2014-10-16 22:45 | 作者: 天外飞仙 | 来源: 真人秀 Reality Show
中国500名原子弹建设者隐居合肥:50岁掉光牙齿
1964年10月16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震惊全世界。50年过去,当年在青海金银滩原子城为两弹一星事业奉献青春的建设者们,如今分散全国各地,过着平凡而幸福的生活。在合肥,就生活着500 多名来自核工业部原国营221厂的退休职工。他们居住在三里庵街道西园新村、五里墩街道团安村小区等地。昨天上午,记者走近这些古稀之年的历史功臣们,听他们诉说那段神秘艰辛而又激情燃烧的岁月。
初入青海荒滩
苦中作乐坚守神圣使命
1958年底,年仅17 岁的董殿举从部队转业,来到青海原子城。在国营221 厂两弹研究基地扎根34 年,他将最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金银滩大草原。“刚来时,这里是一片荒草滩,野草比成人高,风沙刮过眼睛都睁不开。”董老清楚记得,他是第一批到达的。很快,国营221厂吸引了来自全国众多高校及国防方面的人才。
由于基地海拔高,过完8 月就要穿棉衣,冬天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0℃。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生活异常艰辛,物资极度匮乏。首批到达的职工只能睡牛羊圈,吃青稞面,喝水要去十几公里外的河沟挑。“不少人有高原反应,出现浮肿。”
由于空气稀薄条件恶劣,他们生了孩子无法带在身边抚养,只能放在老家让老人照顾。因长期分离,孩子们对父母印象很陌生,甚至不愿喊“爸爸妈妈”。
就这样,董老他们依然苦中作乐。粮食不够,自己开荒种地,挑易成活的土豆、油菜种。实在不行就挖野菜、野萝卜、蕨菜充饥。好在那时年轻,大家也没觉得辛苦,就这样一直坚持着。
看了电视转播
才知自己造的是原子弹
青海金银滩,这个如今牛羊成群的美丽草原曾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基地。今年76 岁的王遂德老人说,他从部队抽调进厂,从事核装配工作。“每个车间都是分开的,有的生产零部件,有的负责组装。”回忆当年生活,王老有些激动。“说出来你也许不信,直到1964 年原子弹爆炸成功,我们从电视屏幕上看到实况转播,才知道自己从事的竟然是伟大的两弹一星事业。”老人说,当年的保密工作要求非常严格,大家都牢记在心。
由于从事核试验工作,辐射在所难免。任铁告诉记者,当年他从事核试验爆炸后的场地清理工作。因为辐射,50岁时他的牙齿已全部掉光了。不过,当他们手捧着原子弹爆炸、氢弹爆炸纪念的勋章时,脸上洋溢着幸福自豪的笑容。这些病痛似乎全都不见了。
董志勇从事运输核材料工作。当年,厂里运来唯一一台起重机,首次就由他来操作。“吊运核材料非常危险,不能有震动摩擦,非常考验技术。”董志勇老人回忆说,运送雷管和炸药的车辆只能保持在时速10 公里,前后都有警卫车开道。“速度要特别稳,不能会车,稍微颠簸就可能引发爆炸。”
历史功臣退休
被分流全国安起了新家
如今,国营221 厂原址成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取名西海镇。上世纪80 年代,国家撤消了一部分军工企业,其中包括青海原子城国营221 厂。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这些退休老人们被安置分流,在河北、山东、青海、安徽安起了新家。
“还想再回去看一看青海金银滩,那是让我们全家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虽然在合肥生活了20 多年,但每当提起曾为之奋斗一生的原子城,这些老人们依然充满了怀念。老人们无法忘记那个他们曾经奉献过青春、创造出伟大成就的地方。
“我前几年去看过一次,坐火车到西宁,再坐三四个小时的汽车。”董殿举抑制不住兴奋。如今金银滩已成为景色秀丽的旅游景点,当年工作过的房子依然保留在那里。“盖得十分漂亮。”据悉,那里已经被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闲暇时,老人们喜欢聚在一起遛遛鸟,养养花草。“我经常看报纸,看电视纪录片和军事频道。”王遂德老人说,比起当年在青海高原的严酷生活,合肥的气候和生活已经是大大改善。
如今,老人们的晚年安宁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