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娱乐类真人秀整体收视下降
自2005年超级女声点燃平民选秀的热潮之后,2006年各类真人秀节目风起云涌,层出不穷。有平民秀也有明星秀,有演艺秀也有生活秀,有商业秀也有公益秀,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那么这些秀场节目的实际收视情况如何呢?是否与其浩大的声势想匹配呢?
以2006年的三大选秀节目为例,和2005年相比,《超级女声》和《梦想中国》2006年的收视率都有近50%的下降,《我型我秀》略有上升。由于这三个节目所在的频道这两年平均收视率基本持平,因此,这几个选秀节目收视的变化并不是频道整体收视变化所导致的,而是具体节目内外部因素使然 。
2007年的选秀节目和2006年相比,继续出现了收视下滑的趋势。2006年《超级女声》35城市各大唱区的市场份额最低为3.05,最高为11.05,平均为7.05;而2007年《快乐男声》各大唱区的最低份额最低为1.74,最高为8.67,平均为5.21,比2006年超级女声低了近2个百分点(图1);而上海东方卫视的《加油!好男儿》35城市2006年的最高份额为7.13(图2),而2007年最高份额则下降到了5.18。
尽管娱乐类真人秀近两年在节目内部形态方面不断创新,但是由于此类节目的被大量复制、模仿以及重复上演,再加上部分节目为博收视率所做的低级炒作,使得观众对此类节目产生了审美疲劳,因此收视率的下降也在所难免。
②生活服务类、公益类和情感类真人秀受观众欢迎
和娱乐类真人秀从火爆趋于平淡的趋势相反的是,生活服务类、公益类和情感类真人秀近年来却从默默无闻到越来越受关注,逐渐成为新的收视增长点。和娱乐真人秀注重平民和明星在演艺方面的风采不同的是,无论是生活服务类真人秀、公益类真人秀还是情感类真人秀,关注的焦点是普通人的生活本身。
除了关注的焦点不同之外,生活服务类、公益类、情感类真人秀和娱乐类真人秀的制作目的也不相同。娱乐类真人秀的目的是发掘演艺新星、打造歌坛新人或为明星做演艺宣传等,而后三类真人秀的目的却是记录生活、服务大众、回馈社会,具有明显的服务性、实用性和公益性。可以说,后三类真人秀是服务类节目、公益类和情感类节目在真人秀领域的延伸,是服务和公益过程的具体展现和细化。
正因为与一般服务节目相比,这三类真人秀更具体细化,更具有戏剧性和体验性,因此更好看耐看;而与娱乐类“真人秀”节目相比,它更有服务性和实用性,更有益于观众。因此,随着全民对娱乐真人秀的热度的下降,这三类真人秀节目逐渐受到观众的喜爱和欢迎,收视也逐渐看好。如中央台二套的《交换空间》2005年开播仅4个月,35中心城市首播平均收视率就达到0.7%,成为生活服务类节目的佼佼者,并获得《新周刊》在“2005中国电视节目榜”的“最佳生活节目”的桂冠。
中央台十套的《状元360》为各行各业的高手提供一个交流、比拼职业技能的媒介平台,成为观众了解这些行业的一个特殊窗口,进而引导各行各业的人不断提高职业技能、进行自我创新。2007年上半年《状元360》35城市的首播收视最高为0.65%,在中央台十套的各栏目中位于前列;
安徽卫视的新推出的情感类真人秀《第12夜》在安徽省网的收视率最高超过11%,并且尤其吸引中青年、高学历和中高收入观众,收视前景看好。
内容标题:国内真人秀节目的收视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