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 山东卫视 21:20 金声玉振
1998年刘欢的一曲《好汉歌》脍炙人口,红遍大江南北。而少有人知,这首歌竟是一首改编之作,而且是改编自古老地方戏曲柳子戏《锯大缸》。据说,清朝咸丰年间,柳子戏名旦戴金枝曾在一天之内连唱十五次《锯大缸》,其火爆程度丝毫不亚于当年的《好汉歌》。本周日山东卫视《金声玉振》揭秘曾辉煌至极的剧种柳子戏兴衰沉浮。
柳子戏是以元、明、清以来流传于中原一带的民间俗曲小令为基础,吸收高腔、青阳、乱弹、昆腔、罗罗、皮簧等声腔的部分剧目及唱腔,逐渐发展演变而成。因曲牌中有一种柳子调,故得名柳子戏。距今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是一个极其古老的剧种。和昆腔、戈阳腔、梆子腔并称为“南昆、北戈、东柳、西棒”四大声腔。兴盛时期,柳子戏被誉为集大雅于一身,曾经数次进孔府进京城,为圣人为帝王演出。也曾和昆曲、徽调、京剧同台献艺,备受观众的欢迎,在鲁、豫、皖、苏、冀一带民间盛传“'吃肉吃肘子,听戏听柳子”的说法。柳子戏自宋元时期南北曲的成熟,到明代传奇的辉煌、一路走来,兴衰不断,更迭不止。清朝末期的戏曲舞台纷繁复杂,作为“平民剧种”的柳子戏经历了花雅之争,渐渐地远离了观众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