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谢涤葵认为,很多观众看节目的入口可能是孩子“卖萌”或者“窥探明星的生活”,但看下去就会发现这档节目之所以反响大,是因为它非常真实,而且切中了社会的神经,在一个过于注重发展的社会,太多人把成就放在事业和金钱上,忽视了家庭伦理以及和孩子的情感沟通,而这样一个节目提供了一种参照。
韩版企划权石这样总结《爸爸去哪儿》在韩国风行的原因:治愈系风潮仍在持续,人们好像需要那些不刺激、温和的节目。而这个节目明快,正面,有建设性,可以面向全部人群,适合一家人围坐观看。
治愈系一词源自日本,在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之后,社会变得不安,民众对过激的刺激感到厌倦,于是兴起一股避开攻击而寻求治愈的风潮。有心理学家这样概述治愈的价值:人在本质上都需要一些温暖人心的东西,当人积存压力,有人会采取激进的方式发泄,但更持久的是避开攻击而寻求治愈。
也有评论者指出,节目的火爆在于,它使得东亚国家中常见,父亲角色的定位重新被审视。中韩两国同属东亚儒教文化圈,男尊女卑的传统以及快速的产业化过程,导致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父亲的角色往往是缺失的。他们和孩子的互动模式也大都是权威、刻板和管教式的,缺乏和孩子共情、沟通和互动的能力。
韩国驻华文化院院长金辰坤表示,在韩国,40岁以上的男性大都很少操持家务,照顾孩子。在更为年轻的群体中,这种现象开始改变,但仍然有所欠缺,所以节目让韩国很多父亲,通过对明星父亲行为的观察,反观自身。
在谢涤葵成为《爸爸去哪儿》总导演后,有人问及他怎么看节目中一个片段:王岳伦颇具“优越感”地坐着吃饭,却让自己四岁女儿站着吃。他跳跃性地,在脑海中回放了一个场景:电梯开启,男子径直走出,然后,他缓慢转头,找三岁的女儿。这时,电梯几欲闭合,孩子却还缩在里面,因为怕赶不上父亲,她吓得直哭……
他就是那个父亲。所以,他表示对王岳伦充满理解和同情。在对这样的场景产生审视之前,他和王岳伦一样,随意而粗心,没有想到这样一些细枝末节可能给孩子带来什么。但节目中,却有另外一种父亲,来形成对照——林志颖总能妥帖地蹲下来和孩子平等对话。他喜欢赞美孩子。在孩子有情绪时,他也没有简单粗暴地下命令和结论,他会在意情绪背后的原因。
对照别的父亲的行为自觉产生启发并进而改变,是很大一部分女性观众非常认同的价值观。根据湖南卫视公布的CSM46城市数据,《爸爸去哪儿》首期女性观众收视率1.92,占比近2/3。
今年3月份,韩国某调查公司对1218名19岁以上的男女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节目最受20——50岁女性的欢迎,尤其是二十出头的青年女性。
明星“真人秀”
临近年末,各卫视广告招标也陆续启动,近日,从网上曝光的湖南卫视、浙江卫视以及江苏卫视2014年的综艺节目名单上来看,除了《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将继续开启新一季以外,其余多档选秀节目都将在明年的荧屏悄然隐退,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真人秀节目。
早在多年前,伴随《超级女声》的火爆,真人秀的魅力第一次被集中展现出来。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尹鸿看来,选秀类真人秀,主要满足的是人对于梦想的认同,而《爸爸去哪儿》这种呈现日常生活的节目主要满足的是人的窥视欲。观众会通过对明星亲子关系、情感生活的观察和自己的生活形成参照对比。
在《爸爸去哪儿》节目的开始,观众可以跟随镜头走进明星的家,其中曝光的不光是他们的孩子,还有他们的住所、睡相,以及起床时的蓬头垢面,甚至是狼狈的模样;在和孩子的体验式旅行中,他们会自然地放下偶像包袱,显露本真。
据韩国媒体的报道,韩版《爸爸去哪儿》在日本播出后也人气很高,原因之一是在日本,明星非常忌讳私生活的曝光,不会轻易让子女或者配偶参与拍摄。所以这档公开明星家人的节目让很多日本观众耳目一新。韩国媒体在评论中国版《爸爸去哪儿》火爆原因时,也经常把可以窥探到明星的私生活列入其中。
尹鸿认为起源于西方的真人秀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受制于中国文化语境,不容易做好:在西方,个体意识强,承受问题的能力强;而中国是一个关系社会,人情社会,所以在真实表达自我、呈现人性善恶、内心冲突的限制就多,发展就有难度,特别是普通人的真人秀,需要呈现他不普通的一面,就会遇到表达上的困境,也因此,会过度依赖明星,明星的特殊身份更容易带来关注度。他认为《爸爸去哪儿》是真人秀类型化过程中的一种尝试。
相对中国,韩国真人秀的转变更带有社会深层次的需求。当下,真人秀节目已开始由单一的选秀形式变成亲子、婚恋、老年等全类型的“真人秀”节目竞争。韩国的电视节目专栏作家刘先周认为韩国的综艺节目过去倾注于倡导个人奋斗、竞争激烈的各色选秀,但社会有周期性调整,当下的观众开始对展示日常生活的综艺发生兴致。大众文化评论家金桥石也认为相比消遣,当下的韩国观众更多需要情感连接和现实共鸣,这使得日常性综艺节目扎堆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