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颜的毒药 你是否正在尝试?
致命的毒药往往意味着致命的诱惑,因为它能带来蔑视自然规律的美丽。同样,在现代美容技术中,最为有效的手段也是最具危险的尝试—做好准备,爱美的女人们,听我们为你悉心指点这条昂贵而大胆的道路。
长篇小说《红字》的作者霍桑,还写过一个著名的短篇故事,名叫《拉帕西尼的女儿》,情节简单,但内涵深远:来自意大利南部的青年Giovani到北部的帕多瓦大学深造,在租住老宅的花园遇见了一位晨曦般美丽的少女Beatr ice。年轻人被少女的美貌所倾倒,但他目睹的一切却令人惊疑万分:飞虫和小鸟会在Beatrice轻柔的呼吸和爱抚下死去!谜底终于揭开:Beatrice的父亲、痴迷于科学实验的拉帕西尼医生为了研究巨毒药物,在花园中种植了大片充满毒素的奇花异草,并将女儿作为实验品,用毒药将她养大,使Beatrice慢慢变成了一个浸透毒素的美人……
故事的结局是悲惨的:为了挽救爱人,痴心的Giovani听从了好友巴格里奥尼教授的建议,劝说Beatrice喝药解毒。Beatrice喝下解药,留下一句伤心的话:“我情愿被人爱,不愿让人怕。”便倒在她父亲和爱人的脚下死去—对于她的身体来说,解药才是毒药。
虽然故事终究是故事,传说不过是传说,但当时光流转到拥有高科技的现代,你有没有发现,生活的各个角落里,高级美容品和最先进的美容方式,其实都离不开所谓的毒药?
从古埃及时代开始,女人们就用溴化物涂抹自己的嘴唇,好让它变得鲜红欲滴;从中世纪罗马格利高里教皇掌权的时代开始,女人们已经开始把硫磺往自己的脸上抹;17世纪,麦角酸被用来治痘痘,而这种东西通常在迷幻剂里出现,如果用量大了,它就会让你神经错乱;文艺复兴时代,女人们把铅、水银和砒霜掺进擦脸的油脂里,以制造出雪白(哪怕是苍白也好)的皮肤,或者将有毒的颠茄汁滴入眼睛,让瞳孔放大,使自己的凝视变得更加诱人……
Botox其实不疯狂
在医学方面,某些毒素其实是治疗癌症和神经官能症的良药,就拿Botox(肉毒杆菌毒素)来说,它是迄今为止最受赞美的毒素,虽然它的起源是生猪肉里繁殖出来的剧毒蛋白质,一小克纯晶体可以在生物战中杀死上百万人,但只要将其用生理盐水稀释,它就神奇变身为女星们热爱的Botox。
Botox最早被用来治疗神经肌肉紊乱,1989年通过了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审核,2002年正式投入使用,上市的第一年,美国就售出160万剂Botox,其受欢迎程度甚至超过了隆胸手术。在电影版的《欲望都市》里,当Carrie通知Samantha自己和Mr Big订婚的时候,后者听到“好消息”的第一反应是:“亲爱的,你终于去注射Botox了!”
不过,最新传来的消息显示:Botox的生产厂家、爱尔兰Allergan公司的垄断地位就要被打破了,法国Ipsen公司生产的Reloxin已经在全世界23个国家的美容治疗药物市场合法销售,最近美国FDA正在对该产品进行相关认证审核。“一同候审”的还有PurTox,都是肉毒素,据说生效期比Botox多一倍,且副作用更小。Botox市场的竞争也开始了。
从蛇毒到福尔马林
2006年,一家瑞士公司从蛇毒里提取出了一种叫Sny-Ake的人造蛋白,同样有麻痹神经元的作用,在除皱方面亦有特效。这项发明甚至赢得了2006年的瑞士科技奖。Sny-Ake很快被用于高级祛皱面霜中,好莱坞女星们最信赖的皮肤诊所之一Sonia Dakar就制作了不少高级订制蛇毒面霜,Gwyneth Paltrow是他们的大牌忠实客户。
和前两者相比,对苯二酚就比较有争议性。这种化学物质通常被用来制作黑白显影剂和抗氧剂,哪怕只服用1克,就会出现严重的中毒反应。但因为它有造成皮肤色素缺失的“功效”,一向被用做对抗色斑的良药。
2001年,因为有报道称含有对苯二酚的护肤品会造成皮肤变薄,引起烧灼感,澳大利亚、南非和欧洲纷纷禁止了这些护肤品的销售。2006年,FDA也开始考虑禁止这类产品的柜台销售,随即遭到了不少美容和皮肤科医生们的反对。在美白产品里使用了对苯二酚的Howard Murad医生说:“连续使用12周后,皮肤表层是会变薄一点点,但只有这样才能见效啊,这其实本来就不是长期使用的护肤品,就像Botox,也不是天天打针啊,等到见效之后你就可以换成更温和的面霜。”
还有甲醛,这种无色、具有强烈气味的化学物质,其35%~40%的水溶液通称福尔马林,显而易见,它的一大作用是防腐。刚刚装修好的房子里,你会闻见它刺鼻的味道。甲醛也被用来作为烫发剂—拉直头发的药水里往往含有甲醛。加拿大和欧洲都禁止使用含有甲醛的美发药水,因为它可能导致白血病或鼻癌等可怕后遗症……
一切皆有毒,别怕
亲爱的,告诉你这些,不是要让你害怕,而是为了让你在挑选高科技美容产品时,更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要什么,愿意为了美丽付出多少。
16世纪的医生和化学家Paracelsus花了一辈子的时间研究毒药的奥秘,最后把毕生经验总结成一句振聋发聩的话:“世间万物皆为毒药,没有任何东西不是毒药。我们身边之所以有些东西不是毒药,只是因为剂量不够。”因为他的这个观点,后人把Paracelsus尊称为“毒理学之父”。
唯有量才能区分毒与药,所以才有“是药三分毒”的说法,毒和药是无法严格区分的兄弟,正像古希腊的医神标志一样,是治病的杖和上面缠绕的毒蛇。
如果你碰巧看过一些关于地球生命进化的书或者Discovery的纪录片,你还会明白另一个事实:所谓的毒药,不过是我们身体无法接受的物质罢了。就毒药本身而言,也许它相当无辜。就拿这号称世上最毒的元素钚作为例子,一片阿司匹林大小的钚,可以毒死2亿人。为什么?因为它是只能在实验室里生产出来的化学元素,不是这地球上的自然产物,所以人体无法接受它。
最后一记:其实氧气也是有毒的,只不过我们的祖先慢慢适应了它在大气中浓度的增加。至少你应该知道这一点:我们皮肤的衰老,多半是因为氧化作用。
有趣吗?别怕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