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第四代:精神富足方显可贵
当年的冯家着实辉煌过,但到冯巩这一代,所能享受的,只是祖辈留在天津民主道58号的一套老宅了。“文革”时,冯家被抄、被砸,被赶到大昌兴胡同的一个大杂院里,冯巩一家住进一间仅有12平方米、连窗户玻璃都没有的小屋,他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
政协委员冯幸耘:关心汽车和交通 幸福地耕耘生活
冯幸耘,女,1947年9月生。相声演员冯巩的姐姐。天津市河北区人。上世纪60年代插队大西北,经历18年戈壁滩生涯,做过连队通讯报道员、人民教师、库管员、会计师、民革办公室主任、政协干部。1985年加入民革,1988年当选陕西省政协委员,1992年当选天津市政协委员,2003年当选全国政协委员。现任民革中央委员、民革天津市委常委、民革天津市河北区委员会主委,天津市河北区政协专职副主席。现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有网友曾曝光了相声演员冯巩姐姐的照片,引来众人留言转发,大家对此纷纷表示:“他们姐弟俩长得太像啦。”
中学毕业后,冯幸耘背着这个家庭成分的大包袱去了西北,支边到甘肃生产建设兵团。在那里,她学会了用铁锨种地,代价是把满手的血泡磨成了厚厚的茧子。 在甘肃18年的漫长日子里,她当过军垦战士、教师、干部、会计等。“甘肃粮食产量低,基本是各地调运过来的。当时条件很差,吃不饱。由于条件简陋,吃的馒头蒸不熟,吃起来还黏牙,青稞面吃了又消化不了,加上劳动强度大,就得了胃病。还有太多想不到的困难等着你去咬牙克服。”“不过,这都没吓倒我,我挺过来了。”冯幸耘自豪地说。
或许正是艰苦的生活造就了冯幸耘坚强执着、坦荡爽朗的性格。面对艰辛,她没有停止过思考,更没有停止过努力。后来她到了陕西咸阳市卫生学校工作。1991年,冯幸耘回到阔别近40年的天津,先在河北区房管局任职,后调至河北区政协。
一位诗人说过,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政协委员冯幸耘说:“我原名叫冯幸运,在戈壁滩上生活了18年,后改成了冯幸耘,意思是幸福地耕耘生活。”她关心中国汽车和交通。
幸福地耕耘生活
“我的性格很大一部分是后天磨练出来的。”1966年,冯幸耘到了甘肃的建设兵团支边,之前的她一直衣食无忧地上学,从来不知道什么是艰难。因为出身原因,在特定年代,她们一家被扣上黑五类的帽子。19岁,她只身来到甘肃建设兵团,在茫茫戈壁上挥洒了18个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