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汽车和交通
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冯幸耘和冯巩作为一对“亲姐弟委员”参政议政。“有媒体提出要采访我们,但我还是婉言谢绝了。”她说:我和冯巩来自不同的城市,不同的界别,有不同的代表性,我们这次是来学习的,是来学习怎样履行职能的。毕竟这是全国会议,是讨论民生的大事,不是开家庭会。”
“尽自己所能,为别人付出,才使自己快乐。”冯幸耘的快乐源于能够帮助别人。18年扛着锄头修渠收粮、下戈壁滩采访遇到狼、家访时遇到顽皮孩子、两个月熟悉上千种中药、下基层了解调研,多年累积,反而让冯幸耘练就了不怕吃苦、不怕折腾的性格,让她拥有一颗体谅人、帮助人、爱人的心。
回天津的18年,冯幸耘从正科级兢兢业业地走到了副厅级。“人生就是苦尽甘来。”冯幸耘笑着说,非常感谢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的政策,使千千万万像我一样的人在身体和灵魂都得到了释放,现在作为一名政协委员,能代表人民反映出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是自己应尽的职责。
乐观:“贫民窟”中度过的童年
那时,冯家的日子过得很苦。冯巩的父亲工资停发了,被遣送回原籍劳动改造。全家八口人的花消,全靠冯巩母亲79.50元的工资。就是这点钱,每月要给冯巩的父亲寄20元,要扣除房租15元,还要接济远在内蒙古和甘肃下乡的三个儿女,以及瘫痪的七叔。为省钱,冯巩到菜市捡过菜帮儿,到工厂的废土堆上捡过煤核儿。但是,冯巩却过得挺快活,因为这里少有歧视,有着可供冯巩充分发挥的自由和天地。
淡泊:工作多年不提分房
冯巩在1980年至1990年间没有自己的住房,排练厅旁临时用木板隔开的一间房,就是冯巩的家。夏天日晒,当时3岁的儿子身上长满痱子;冬天北风呼啸,妻子带着孩子通宵睡不着。但冯巩从没向领导诉说过困难,直到1991年中国广播艺术团分了他一套住房,他是团里唯一一个没提住房困难的人。
进取:32岁重返校园丰富自我
冯巩自1977年毕业后,时隔12年又走进了中央戏剧学院的大门,他在此系统学习了戏剧理论课程。毕业前,他写了两万余字的论文《论〈离婚合同〉人物的塑造》,编写电视剧《无处藏身》,受到强烈反响。冯巩认为,只有把艺术生命牢牢抓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艺术生命的萎缩和退化。
孝心:用作品换痴呆母亲笑容
冯巩的母亲曾患老年痴呆症,为了刺激母亲记忆的兴奋点,恢复她的思维和意识,2009年6月,冯巩拿出30万元,将自己早年的经典相声《八戒贬悟空》、《拍卖》等都拍成了音配相声。当老人看到这些时,开始对冯巩的装扮和表演品头论足,不时还会冒出一句经典台词。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