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秀8月16日讯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真人秀作为一种独特的电视娱乐节目开始风靡全球。此类节目最早出现于荷兰,之后被澳大利亚、德国、丹麦、美国等几十个国家广泛移植,从早期荷兰的《老大哥》、美国的《生存者》、法国的《阁楼故事》、德国的《硬汉》等,再到后来的《美国偶像》、《学徒》、《交换空间》……
10多年来,几乎每一次真人秀节目新样式的出现,都伴随着一股收视和复制热潮。《世界电视媒体指南》的统计显示,真人秀娱乐节目占据着34.5%的电视节目份额,成为仅次于影视剧的第二大节目类别。
真人秀之所以吸引大量观众,是因为它打破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将普通人在特定情境下的现场表现及心理状况直观展现给观众。游戏者的普通身份增强了节目的真实感和贴近性;游戏者在特定规则下的表现与角力或多或少地折射着现实生活中的世相百态。这种被浓缩过的真实表演,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激发着观众的体验和参与热情。
真人秀节目异军突起的同时伴随着不小的争议:明显的节目包装策划痕迹,对私人领域的入侵,对出格、极端言行的鼓励,对追求物质利益的过度推崇等。再加上各家电视台相互克隆、遍地开花式的“节目轰炸”,渐渐地让人们产生了腻烦情绪,收视率和影响力开始减退。最近美国网站一项关于热门真人秀节目哪些应被取消的调查,有66%的观众支持取消《单身汉》和《单身女郎》,这是两档靠出众的外型、经济条件来吸引眼球的相亲婚恋类节目,观众对节目中表现出的拜金论嗤之以鼻。
从西方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历程来看,有些节目只是昙花一现,在吸引了一阵“眼球”之后,迅速被观众抛弃;也有一些则在观众中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收视率和较好的口碑,推出了第二季、第三季等,在保持主题和风格不变的基础上,节目样式不断出新。
这些能坚持下来的节目正是在不断寻求创新和转型的道路上,提高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一般来说,传统的真人秀节目,强调一种原始、隔绝的游戏环境,让人性和个性在考验、冲突和“厮杀”中被激发出来,以至不惜暴露人类“恶之花”,满足的是人们的猎奇心理与痛快感。而现在不少真人秀节目则开始淡化这种人为的对抗因素,更侧重于对日常生活题材的挖掘。
《学徒》、《彻底改变之家庭再造》、《英雄出少年》、《我们结婚了》等一批围绕创业、实习、慈善、才艺、家居、婚姻等现实主题的节目,再获观众青睐。这类节目亲近日常生活和工作,参与者既是电视游戏中的竞争者,同时也在为真实的人生梦想打拼,人性中进取、真诚、善良、互助、创新等美好积极的因素被充分地展现出来,观众在获得开心和刺激的同时,也收获着更多的知识与经验、感悟与温暖。比如,以实践商业运作技巧为主题的《学徒》,在各环节的设置上,强调对团体合作、个人贡献、领导才能、销售技巧、压力对抗等因素的考验和锤炼,因而被观众称为“活的商学院教材”。今年它再次推出“非名人”版,希望为身处国际金融危机中的人们带去信心和经验。
从“奇观”到“日常”,从重“秀”到重“情”,真人秀节目在优胜劣汰中探索自己的定位。如今,它已经突破了单纯以猎奇搞笑、恶俗言论来吸引眼球的早期阶段,向着反映更丰富的社会背景和人生魅力而开进。节目的情感和知识容量变厚了,品质变沉静了。
娱乐传播需要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支撑。“如果说,没有传播的文化是死文化,那么,没有文化的传播就是死传播”。一个新的节目类型或许能让人眼前一亮,一场昂贵华丽的表演也能让观众跟着舞之蹈之。但是当新鲜劲头过后,当审美疲劳开始出现,节目的生命力又在哪里?西方真人秀节目的更迭转型或许能够说明,形式创新是高收视率的源泉,内容依然是主宰节目的关键。那些观众真正需要且生命力长久的节目一定是内容充实、内涵丰富、雅俗共赏的节目,是笑声、感动和品味结合的节目。
来源:网络转载
内容标题:电视娱乐真人秀节目:沥尽浮躁 留下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