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秀节目《非诚勿扰》收视火爆同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日前网易娱乐走近制片人王刚,听他讲述了节目不为人知的故事。面对网友质疑众多的“找托儿说”、“侵权说”、“低俗说”,王刚一一予以回应。
对于近期发生的闫凤娇不雅照事件,王刚表示将会严格控制时尚娱乐圈嘉宾的比例。
直白拜金、城乡差别、中西文化……这些在网络或者现实生活中并不小众的价值观首次通过一批鲜活、生动、自信的年轻人自主地在国家主流媒体平台上表达,而不是作为被审视和研判的对象,这让一档原本归属为娱乐节目的《非诚勿扰》挑动无数的社会话题。
在节目录制现场,来自美国的观众表示,“这是中国唯一国际化的娱乐节目,”在他看来,这个节目区别于其他中国电视节目的是,“能容忍每个人都真实地表达自己”——这种容忍,打破了主流价值与流行价值各自安于固定表达场所的暧昧状态。
而在王刚看来,让嘉宾真实地表达自己,是一档真人秀节目的灵魂和生命。马诺、朱真芳等嘉宾之所以能够挑动社会集体情绪,就因为他们代表社会不少数人说了真话,而这种真实表述才能引发观点的碰撞和交锋,从而构建更为合理的道德伦理。“拜金不是80后、90后绝对的婚恋观。在我们的嘉宾里,有女孩子觉得物质一点也不重要,但是她们的表达被忽视了,观众有选择性地记忆那些直接和赤裸裸的话。
作为一个真人秀节目而言,《非诚勿扰》肯定是提供了大量丰富、多样、直接的样本,但观众记住了什么,以及是否引起他们反思,这是节目传播后的另外一层意义。在我看来,《非诚勿扰》中很多嘉宾的话,就像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可以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
《非诚勿扰》的火爆已经成为一个社会话题。
《非诚勿扰》第一阶段:节目诞生 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的结果
4.23,是《非诚勿扰》5月17日晚的收视率,当然也是五年来中国省级卫视电视节目收视率的峰值。不仅是收视率高到让人咋舌,网络上的讨论更是如火如荼。在各大论坛,某天“十大话题”中有三个与《非诚勿扰》有关;在《非诚勿扰》的贴吧中,同时有上百万人在线;某剩女请求妈妈不要每天故意看《非诚勿扰》逼迫自己赶快去相亲;有人为了看《非诚勿扰》放弃了周末的应酬;有人在网上感叹“剩母”马伊咪终于被人带走,进而感叹自己月薪不够20万连摸一下女嘉宾的手都不能……这种态度也许真实地反映了《非诚勿扰》在传播中的真实状况:有担心子女婚姻状态的年长观众,也有正在适龄或已婚状态的青年男女;有对节目及嘉宾好奇喜欢的观众,也有对节目和嘉宾表示质疑和愤怒的观众。
出发点:“选秀”日益疲软 大龄单身现象普遍
其实,2010年相亲交友类节目遍地开花,《非诚勿扰》是全国第二档开播的此类节目,制片人王刚在此之前做过主持人,也做过《绝对唱响》、《谁敢来歌唱》等节目的制片。“2009年下半年,江苏卫视的歌唱比赛节目收视率下滑,观众对这类节目出现疲劳,于是决定改版。我们聚在一起聊社会热点,每个人报5个热点中,必然有一个是‘剩男剩女’。于是我们看了几十种外国相亲节目,包括100女对100男、前女友现女友交锋……发现在这些交友节目中真人秀成分很重,其中充满了激烈的观点交锋。我们对比国内十年前的《玫瑰之约》、《非常星期六》,发现如今没有主流通道能让国内新一代的年轻人畅快地表达他们的婚恋观。”于是王刚及其团队决定做一档相亲交友类节目。
录完样片之后,王刚和他的团队很震动,“国内已经有十年没做过相亲类节目,我们没有想到80后90后是那么乐意和善于在镜头面前自如地表达他们价值观、婚恋观和自我意识。录完节目最大的感觉就是,中国真人秀节目的黄金期到来了。”《非诚勿扰》的节目组年龄最大的是王刚,其他的成员大多都是80后,“提到相亲,大家或其朋友都有类似的经历,比如提到一些交友类网站,就有同事说,哎呀,我在那个网站有注册,于是最早选择了一批婚恋网站进行合作,由他们提供部分嘉宾。”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