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逻辑产生规则,规则产生情境,情境产生悬念
《非诚勿扰》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第一是爱之初体验,第二是爱之再判断,第三是爱之终决选。《非诚勿扰》并不像以往的婚恋交友节目,在一开始便交代男女嘉宾的基本情况,而是以字幕的方式简单介绍女嘉宾的职业和特点,男嘉宾的情况则要等到爱之再判断这个环节才会被层层揭开。三个环节层层深入,观众的情感也随着节目的进行而起伏。作为声画载体的电视在作用受众情感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非诚勿扰》抓住了受众情感从而吸引了大批观众的注意力。
紧张的环节设置与合理的镜头运用起到了重要作用。《非诚勿扰》的景别切换速度非常快且没有突兀感。尤其是在爱之再判断环节中了解男嘉宾基本情况时,出现的是资料片、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的大景别画面。观众彷佛就在他们旁边,审视所有人的表现,形成参与感。
4.在思想碰撞中,现实价值观引领,以节目展现人生舞台
从宝马、别墅到婆媳是否同住,一个个尖锐的现实话题的抛出,使得节目成为当下剩男剩女不同婚恋观、生活价值观以及个性的展示平台。轻松娱乐之余,带给观众更多的思考,同时节目层次有所提升,也因此在收视观众构成上与其它同类型婚恋节目产生差异性。
孟非在主持《非诚勿扰》时,完全置身于嘉宾中, 并引导参与节目的25 位嘉宾自由发言,表达对他人的意见。由主持人引导而形成的观点,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今“80 后”、“90 后”的婚恋观,这些新颖的婚恋观和价值观不断刺激着观众。
与《非诚勿扰》的高收视率相伴的是越来越多的质疑之声。现场女嘉宾的雷人发言使节目有炒作之嫌。一位爱好骑自行车的男嘉宾问女嘉宾马诺:“你喜欢和我一起骑自行车逛街么?”马诺答:“我更喜欢在宝马里边哭。”马诺“雷人”的话的确令人印象深刻,但也加重了节目的炒作色彩。本应让人感到尴尬的场面,由于主持人的调控,使观众不会为嘉宾的雷人话语感到不适,即便以后某位嘉宾再次说出惊人之语,受众也会把它看作是正常的,达到了“脱敏”的效果。
5.一切以观众为出发点
一档节目的存活,根本上取决于观众的需求,在节目发展过程中,符合观众欣赏水平,牢牢抓住观众收视心理的节目内容往往能受到观众的喜爱,同时带来高收视率。
利用受众认知心理制造悬念,其中最吸引受众的地方在于女嘉宾的一次次选择和男嘉宾的最后决择,这无疑充满了悬念感。在爱之初体验环节,24 位女嘉宾会以亮灯和灭灯的方式表示对男嘉宾的好恶,开启了节目的第一个悬念。现场参与者和电视机前的观众同样期待女嘉宾的选择。而男嘉宾在权利逆转后,会选择哪位女嘉宾作为自己的伴侣同样吸引人们的注意。在《非诚勿扰》中,观众很难判断节目的走向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符合人们共识的优秀男嘉宾可能会遭到24 位女嘉宾的拒绝,一些不太理想的男嘉宾可能会得到更多女嘉宾的欢迎。
《非诚勿扰》节目从话题选择到节奏进度以及主持人风格上,正是迎合了观众的口味从而受到极大关注。《非诚勿扰》节目启用新闻主持出身的孟非,其言语不多,但沉稳睿智、妙语连珠,另外,加之场上性格分析师乐嘉幽默及智慧的点评,直指人心,令人意犹未尽。整场节目由此二人把脉,将看点转向另一层次,赚足社会中坚力量的眼球。其余两档婚恋节目主持人均以阳光、活泼亮相,吸引年轻观众也并不为怪。
整场节目环节紧凑也是《非诚勿扰》抓住观众的成功要素之一。节目环节的设置紧凑并且充满戏剧性的变数,让观众对情节的发展有所期待,甚至连广告时段视线都不愿意转移,生怕错过节目高潮。在个性化时代,每个人都有各自独特的见解,对于几分钟的速配规则,嘉宾的选择或是峰回路转,或是出乎意料,短暂的时间内能够产生很多新鲜的话题,成为观众讨论的焦点。节目环节设置除了让观众感觉轻松娱乐之外,能够产生思想上的互动,无疑已经捕获人心。
当然,《非诚勿扰》节目能够引起社会关注是各方面因素结合的成果,而一切以观众为出发点是成功之路的起点。
参考文献
[1]王朝晖.“玫瑰”盛开与符号解析——《玫瑰之约》:符号学的个案[J] .南方电视学刊, 2000 :28-29.
[2]林永平.“相亲”热背后的冷思考[J] .Broadcast, 2010.4 :23-25.
[3]许敏球,徐晓.《非诚勿扰》节目的成功元素分析[J] . Contenporary Tv: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