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做新闻背后的人 我幸好没对生命就范
生活中的柴静
柴静说,她是“火柴的柴,安静的静”。不久前,她在大连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她是受邀为女记者协会讲课而来。一众女记者真诚发问:“怎样才能像你那样发现新闻?”“你那些精彩的新闻是怎样做出来的?”这时的柴静,给人的感觉并不是激烈的“火柴”,而是一种沉淀过的“安静”,她说:“站在最近的地方,你就能‘看见’新闻……”
“在《看见》,她变得更宽厚了”
性格沉静的柴静,其实骨子里是极有主见的一个女孩子,从不循规蹈矩。比如,接手央视新栏目《看见》,第一期,她力主选择姚晨,当时栏目组有不少人反对,她依然坚持。
柴静对姚晨最深的印象,是姚晨在微博发布了家人遭强拆的事件后又删除了这个帖子,当中流露的无力感很真实,删帖的举动也很不寻常。柴静后来看了姚晨的微博,一些比较敏感的公共事件她也转发及表达意见,这对明星来说,是鲜见的———公众人物影响越大,越要背负责任。
因为柴静独特的视角,姚晨这一期节目播出后,反响特别强烈。
《看见》在播出采访药家鑫案双方父母这一期节目时,柴静的一个举动让人记住:她正采访受害者张妙的父亲张平选,隔壁忽然传来一阵号啕,是张妙的母亲。“为什么不进去劝劝?”柴静问。“劝也没用。”柴静起身,对着镜头说:“我去看看,我去跟她说说……”她示意摄像师留在原地,不要拍摄。采访戛然而止。
进屋后,柴静把手搭在张妙母亲的手臂上,任其默默地哭泣。柴静没有让摄影机闯进去,拍下母亲崩溃的画面,也没有等张妙的母亲停止哭泣后,继续追访。
最终呈现出来的画面,只是张家门帘背后模糊映出的剪影———柴静拉着张妙的母亲。再没有任何具象的镜头、动情的表述,只听到一个母亲断断续续的哭声。
柴静这一刻的静,赢得了观众的心。
几年前,央视著名制片人陈虻说:“柴静离一个伟大记者的标准,还差一点儿‘宽容’。”“宽容是什么?”柴静问。“宽容的基础是理解。”
今天,有人说:“央视十年,柴静的变化不是颠覆式的,是成长式的,以前她锋芒、灵动,强调现场的激烈感,在《看见》,她变得更宽厚了。”
其实,柴静一直是个“争议人物”。
刚进央视时,柴静一心想着建功立业,在镜头前极富表现力:拎着高跟鞋去追一个孩子,或屈身近前握住当事人的手;对采访对象发出连环式追问。那时,她喜欢短兵相接的新闻江湖。
令柴静今生难忘的,是做《新闻调查》第二期节目《双城的创伤》时的经历。6个孩子集体自杀,有两个死了。活下来的谁都不肯开口说是什么理由。柴静去其中一个孩子的家里采访……播出后,在节目中为孩子擦眼泪的柴静被指责表演性过强。接受采访的这个孩子跑去看柴静的网站,看到了外界对柴静的指责。
结果这个孩子给柴静发了个短信:“我只想告诉你,如果你当初仅仅只是一个记者的话,我不会告诉你这么多的。”
那一刻,柴静心头震撼着,羞愧着,反思着。
来源:米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