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网示范本文章以两位生活在上海的大龄外地女青年为例,讲述了中国“剩女”婚姻观的改变。虽说是个例,但却反映了中国婚姻的深层问题。
越来越多中国职业女性称找不到匹配的男性。被称为“剩女”的这些高学历城市单身女子面临越来越大的婚姻压力。父母担心,女儿在这个缺乏保障体系的社会中最终成为经济上孤立无援的老女人。
此外,政府机构、专家学者甚至一些企业也将“剩女”视为严重社会问题的潜在来源。他们警告称,若剩女队伍继续扩大,人口性别不平衡将进一步加剧,引诱已婚男性发生婚外情,降低房地产销售量。
CNN也关注了中国的“剩女”群体。文章以两位生活在上海的大龄外地女青年为例,讲述了中国“剩女”婚姻观的改变,他们是自我选择单身。虽说是个例,但却反映了中国婚姻的深层问题。家庭暴力,女方财产权无法保证……
到底主动选择,还是被逼无奈?
据CNN报道,在被父母催婚好几年后,26岁的张玉(音)终于忍不下去了。“我决定不结婚,也不要孩子。”
来自湖南长沙的她有大本学历,为了逃离家人和找工作,张玉今年早些时候搬到上海生活。
她发誓一辈子不结婚,这在中国很少见。该国的高学历女性经常被家人、朋友和国家媒体教育说,如果不马上把自己嫁掉,她们将来就会孤苦无依。
然而,有些女性正通过彻底拒绝婚姻来进行抗争。
大学毕业后,张玉为了省钱,一直住在湖南的父母家。有段时间,父母总是唠叨着担心她将来变成“剩女”。中国对“剩女”的定义是年龄在27岁或以上的单身女性,她们通常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城市女性。
但是,在浏览一些女权主义网站后,张玉开始认为“剩女”这个词就是为了让女性回归家庭而造出来的。
随后,张玉冒险在工作没有着落的情况下搬到上海,离开了温馨舒适的父母家,和九个女孩挤在一间宿舍里。但是,张玉很喜欢她的新朋友和这种自由感。
不久前,张玉找到了一份销售工作。她说:“男人的想法仍然和过去一样,女人的价值观却发生了变化。我现在活得很自在。”
32岁的蓝芳(音)是上海一家金融公司客户关系经理。她也过着和张玉类似的单身生活。蓝芳月薪两万,这算是比较高的收入水平,她常和朋友聚餐、看电影和听音乐会。
蓝芳说:“我在从小长大的南京见过太多夫妻大吵大闹,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看上去都不幸福。另外,有太多男人都有外遇。我眼下在上海生活得很富足,为什么要改变呢?”
像张玉和蓝芳这样的女性毕竟是少数,但她们的态度反映了一种社会现实:在今天的中国,婚姻对于保护妇女权益几乎没什么作用。
比方说,如果一名中国女性受到丈夫的虐待,她几乎没有地方可以求助。官方统计数字显示,四分之一的女性曾遭受过伴侣的暴力,但女权活动人士说,实际上不止这个数字。
2011年,已婚女性的财产权遭遇了大挫折。当时,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新婚姻法的若干解释,规定婚前购买的房屋房产证上写谁的名字,房子就归谁所有。
而在中国,这种类型房产证上通常是写丈夫的名字。
据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12年对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购房行为进行的问卷调查,只有30%的婚房单独在女方名下,尽管很多女性都在买房过程中出了钱。
通过这种方式以及其他方式,中国女性被排斥在可以说是史上最大规模的房产财富积累之外。根据汇丰银行的统计,这笔财富的规模相当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倍。截至2012年底,这个数字已经超过28万亿美元。
新婚姻法的拥护者说,女性可以根据支付的房款比例获得相应赔偿。但是,大多数女性都不会保留付款收据。而全职妈妈在遭遇离婚时得到的经济保护还要更少。
北京一名年轻女性最近对记者说:“婚姻制度从根本上讲对男人有利,一旦女人受到伤害,这种制度根本保护不了我们的权益。最理性的选择就是独身。”
某剩女组织发起人说,“剩女”被妖魔化了,“父母给我们压力,媒体为我们贴上标签,相亲产业和其他机构都告诉我们,单身有问题。”这种集体施压看似奏效了。
北京研究学者罗斯南・雷克说,到35岁时超过90%的中国女性都已婚,“中国女性只是剩了有限的一段时间。”清华大学博士生洪理达认为,中国女性的高婚姻率在很大程度上缘自政府将剩女钉上耻辱柱的有效宣传攻势,“社会在剩女问题上施加了太多压力……”
来源:真人秀内容标题:真人示范:中国众多“剩女”为何拒绝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