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秀节目如今走进死胡同,是其错误前提引致的结果。作为2007年选秀节目的“另类”,中国红歌会却打破了困扰其发展的致命前提。破而后立,红歌会的成功实践无疑为传统的选秀节目指明了一条阳关大道。
深受群众喜爱和赞誉的江西卫视2007中国红歌会随着冠军赛的落幕暂时告一段落,但它弘扬的红色文化却已乘着歌声的翅膀飞向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点燃了人们心中的激情。
主旋律节目可以叫好又叫座
提及红歌,阎肃显得特别激动:“革命时期以及新中国建设时期涌现出来的大批奋发向上、励志昂扬的歌曲都是红歌,首先,它是在漫长历史环境中诞生的,与我们民族一起成长的、融化在人们生命血脉里的歌曲;其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反映主旋律的,追随着我们发展脚步的歌曲;第三就是那些时代烙印并不浓的健康向上、启人心智、净化心灵的歌曲。”阎肃还分析说,真正的红歌是根植人心的,是真诚的。红歌是一种精神上的回归,是一种大爱。
如今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几乎没有什么不能拿来娱乐,恶搞节目不断上演,低俗庸俗节目此起彼伏,不仅业内人士看不惯,广大观众也给予谴责。于是,广电总局陆续叫停了一批低俗节目,而“中国红歌会”却点燃起了全国观众的激情。尽管红歌会也借鉴了当前颇受关注的选秀形式,却赢得了与一般选秀节目迥然不同的评价。观众需要娱乐,但更需要健康向上的娱乐节目,红歌会的唱响燃起了民众的红色激情,满足了观众的娱乐诉求。
红歌会在内容上总是精益求精:在《红色征途》环节中,《东方红》、《无尽的思念》、《十送红军》等经典红歌让观众大呼过瘾,以至于现场屡次出现观众大合唱的动人场面,堪称一场经典盛宴;紧接着,《红色军旅》又为观众准备了丰盛的军旅歌曲大餐,《我的老班长》、《妻子》、《穿军装的川妹子》等歌曲不时唱响在红歌舞台,重现了当年经典红歌的豪情。
不仅如此,感动也一直在充斥着红歌舞台的每一个角落,从兴国烈士李英群马上托孤的故事,到钟明老人讲述自己没有麻醉药就做手术,到感天动地的八座空坟,再到军嫂吴新芬对断臂爱人悉心照料不离不弃的事迹,这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都在提升着红歌会的节目内涵。这些无不体现着红歌会大气、和谐、健康、向上的特点。
虽然名为选秀,实际上它是在宣扬一种红色精神,在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作为一个主旋律节目,中国红歌会不流于低俗,每场比赛都在突出一个“红字”,《红色摇篮》、《红色征途》、《红色军旅》、《红色浪漫》……还有在这个红色背景下的一首首令人心潮澎湃的红色歌曲,让人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红色激情,收获了久违的感动。
用评委之一滕矢初老师的话说,“之所以大家愿意欣然前来,就是因为红歌会能够将健康的歌曲传承到下一代,促进文化建设。”也正是由于健康曲目的选择能够注重内涵和娱乐形式的结合,很快便让一些以前从不关心选秀节目的中老年人成了它的忠实观众,在这以前大概谁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观众喜欢怀旧,喜欢红歌,喜欢经典,而且,其痴迷程度丝毫不亚于其他粉丝。更值得一提的是,红歌会的粉丝,大都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是成熟的、理智的,他们的存在,提升了整个观众群的档次。
红歌会的红色定位决定了它的质量。2007年的选秀最出人意料的大事件莫过于国家广电总局叫停《第一次心动》,这也是选秀史上第一个被叫停的节目。《第一次心动》的叫停充分反映了一个事实:不论做什么节目,节目质量一定要过硬,如果一味地在炒作上费尽心思搞手段搞花样而忽视了节目质量的把关,是万万不可取的。节目质量是第一生命,而就在国家广电总局在《第一次心动》之后又接二连三地叫停了几家节目之时,中国红歌会却与中央电视台报送的《赢在中国》同获电视广播“媒体企划”金奖,质量如何,不言自明。
选秀节目必须走炒作路线?
说起红歌的含义,滕矢初感慨万端:“红歌会上演唱的一些歌曲,比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等,这些歌经过这么多年还是觉得好听,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歌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时代,它深深地扎根于时代的土壤,融入了真情实感,所以能够花开不败。所以说艺术必须真实,一旦流于做作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一段时间以来,选秀节目风起云涌,因被冠以“草根娱乐”或者“平民娱乐”的名头而大受追捧,煽动起数不清或真或假的热情。可惜,相当一部分节目逐渐剑走偏锋,或者说一开始就没往正道上走,结果路越走越窄,直至走入死胡同。
任何电视娱乐节目,都在表达、传播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如何与时俱进,采取为时代所认可和欢迎的内容、形式,是应该加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当今电视节目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已超过学校的课堂教育,特别是选秀比赛类的电视节目,对青少年学生的日常行为、审美情趣、价值取向、人生道路的选择,有时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无论哪一种形式的文艺节目,只有唤起百姓的热情,吸引民众参与的积极性,才能富有生命力。这种吸引必须以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来塑造和引导,否则只能是一种暂时的冲动,就像媚俗的选秀节目一样,靠着哗众取宠式的宣泄,注定会被遗弃。
选秀节目是年轻人的专利?
歌唱家牟玄甫认为,红歌传播的是一种红色的理念,传承的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因为红歌蕴含着无私奉献、团结进取、追求美好的华章,才使得红歌会展现出了时代的新风尚、新风格。红歌舞台的文明新风带给人们的不只是精神的慰藉,更有情感的升华。时代呼唤着创新激情,激情源于心灵的感动,当红歌在心中唱响,那红色文化所凝聚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
选秀节目是年轻人的专利吗?77岁的阎肃就毫不掩饰对红歌的热爱,“听到迸发青春活力的歌,给人向上力量的歌,我感觉浑身的青春血液在燃烧。”
从选手全民化到受众全民化,红歌会完全打破了年轻人垄断选秀的现状,为选秀节目开拓了新的群体,开创了新的局面。事实上,红歌会最大的贡献,并不仅仅是一台收视率不断攀升的节目,而是中青年占绝对优势比例的观众构成,它的观众,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是社会的脊梁,也许,他们不如小孩子那般狂热,不会疯狂发短信,但外冷内热的他们,注定会提升这个节目的观众档次,毕竟,他们更理智,更沉稳,也更有辨别能力,在这个意义上说,红歌会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唱响大众传媒走出低俗的先声
江西财经大学新闻系主任喻春龙说,在大众呼唤优秀电视节目和文艺产品的时候,中国红歌会无疑彰显着一种榜样的意义,并且已经唱响了大众传媒走出低俗的先声。中国红歌会似一股红色风暴,它在荡涤一些低俗庸俗娱乐节目的同时,也开启了一种新风尚??唱红色歌曲,传承红色精神。
在很短的时间,红歌会迅速走红,俨然成了一个娱乐品牌。新华社记者在分析其走红的原因时说:首先是“歌红”,其历久弥新、百听不厌的魅力,吸引了选手、感染了观众;其次是“会红”,红歌会以群众娱乐的节目形式吸引着大众参与,赚足了人气。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从技术上说,我以为创新或非同质化也是其迅速走红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前的“平民选秀”和“明星秀”都有一个致命伤,那就是没有创新。而同质化则是“真人秀”的坟墓,一些娱乐节目按一个步调办下去,不臭都很难。
论起参与性,没有哪一个选秀节目能和红歌会抗衡。上至80岁的老人,下到10多岁的少年,工农兵学商,一起唱红歌,有父女同台竞技的互相比拼,有母女组合的动人歌唱,有陕北汉子的激情西北风,有少数民族选手用原生态唱法低吟民族小调,有高考状元跑调的《军中绿花》,有专业水准的《九九艳阳天》……可以说,中国红歌会真正实现了全民参与,全民联欢。
内容标题:红歌会启示我们:传播社会主流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