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网9月29日秀讯 今年,确实没有任何一档音乐类节目能媲美《中国好声音》的魅力,它让观众“疯”了,并且无可自拔。围绕它的任何事情,都能成为新闻。但慢慢地,很多观众发现《中国好声音》成了“中国好故事”,听闻选手们的悲情遭遇,让这个选声音的舞台上泪水涟涟。然而高调“秀悲情”总是伴随着网友乐此不疲的曝真相。于是又有观众质疑,怎么变成了“中国好演技”。
“好声音”还是听声音吧!
网络时代是“可怕”的,一切谎言都将无处遁形。事实证明,很多将自己包装完美的“神”,都逃不掉下神坛的命运。这个时候,入戏最深的观众是最大的受伤害者,大家忘了这是一档节目,难以抽离被欺骗的事实。不是有那句“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吗?”很多人已经忘记了来听好声音的初衷。就像嗓音条件不错的徐海星,能让导师们为她转身,实力不可否认,但经过这些事情,唱歌实力倒被忽略,言谈品行上升为观众最看重的方面。
对此,心理专家杜翠红就表示:“负面新闻对观众的心理影响非常大。承认选手的实力和感觉被 愚弄 并不矛盾。每个人都有爱屋及乌的一面,希望歌声美的人也是各方面都完美的人。大众的 窥私欲 或者八卦心理,会想了解选手的另一面,可是如果舞台言谈与实际落差太大,这种情绪会投射到对歌手的声音实力认可中,影响判断。”所以,既然是评判“好声音”的平台,那就好好唱歌吧,那些悲情故事,观众其实不需要。
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肤色黝黑、打扮时尚,甚至有着一些野性的彝族女孩吉克隽逸一直以来人气颇旺,吉克隽逸强调自己是大山走出的孩子,讲述过妈妈坐三天三夜火车去看她的故事。可这次,轮到她被神通广大的网友“揭底”。
吉克隽逸参加“快女”选秀的视频很快在网上开始流行,原来她以前叫王隽逸,与现在时尚的外表还有差距,白白的皮肤与她所说的“天然黑”有着明显差异。随后又被网友发现,她不但是美空网的VIP,长期驻唱酒吧,随便一身行头就价值近5万元,男朋友更是京城某夜店老板。
纵观“好声音”,吉克隽逸并不是第一个“有故事”的人。黄勇说自己是小美甲店老板,其实是签约歌手;邹宏宇说自己是农民,被网友指是“富二代”;郑虹坦承自闭,却被找出浓妆艳抹欢快参加娱乐节目的照片;当然最令观众记忆深刻的是“反差”极大的徐海星,悲情故事说得太多,也因此早早憾别“好声音”的舞台。
明明是比唱歌,为何出现这么多“好故事”,本报记者特约娱乐策划人、传媒学博士,一起剖析一下“好故事”。
正方:“炒作”没有对错,只是要把握底线
《中国好声音》虽然宣传是一档音乐评论节目,但其实还是一档选秀真人秀,说到底它是综艺娱乐节目。既然是娱乐节目,总是伴随着炒作前行就不奇怪,更不能绝对地说这种选手在舞台上讲述悲情故事的方式,是对还是错,不是有句话吗,“认真你就输了”。
作为商业选秀,每一方的利益都体现在各个角落。首先对于节目制作方和播出平台来说,选手曝出的负面新闻,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大众对节目的持续关注度,对选手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甚至不排除他们本人帮炒的可能性。以选秀类节目发展的方式来看,选手就像“棋子”,肯定有人充当负面角色,有人充当正面的角色,这种交织在一起的矛盾,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高关注度让节目方获益匪浅。
但对于选手来说,就看你怎样去把握和定位,利用好一个平台展示自己无可厚非,讲悲情故事博出位也是一种必要的措施,关键在于“手段的高明”,那种糊弄观众感情的做法,一旦被曝光,对选手,尤其是新人来说影响是可怕的,所以这个“度”的把握至关重要。在最火的时候,如何巧妙保持高曝光率也是一种技巧。
对于观众来说,特别用心地投入感情,为你的故事流泪,结果发现自己只是被利用,被欺骗,这种伤心和愤怒会直接反馈在对选手的印象中,整个形象在大家的心目中轰然坍塌,甚至荡然无存。这在观众或者媒体有投票权的比赛中,显然是棋臭一招。但如果等节目结束许久,真相才被揭穿,那时候对观众来说,只是一则感觉平淡的新闻和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
(作者:舞美师 微博红人、网络爆料人)
来源:真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