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秀(4)
真实才是“真人秀”的生命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综艺部总监田明介绍,“大众用真实的生活语言、真实的生活情态进入节目当中,节目具有极其巨大的生命力。”不过,有人忧虑,“真人秀”节目走红屏幕,是否仅是在满足人们的窥私欲?人们争相将自己的隐私拿到屏幕上曝光,到底是在反映草根的真实生活,还是一种媒体与各方的联手炒作?某位情感类节目制片人就曾透露,为提高收视率,有的剧组编造故事,甚至聘请编剧“编”、演员“演”。节目素材大都来自网络,唯一的标准就是越曲折离奇越好。
为此,广电总局日前下发一则“整改令”,禁止情感类节目低俗化。“整改令”表示,情感类节目的部分情节有“造假”嫌疑,真情实感有被收视率扭曲的趋势。
有关人士分析,“整改令”并不是否定“真人秀”,而是在杜绝虚假,杜绝炒作。事实上,并不是越曲折越离奇的故事越受到欢迎,真实才是“真人秀”类节目的生命所在。
如果说窥探心理的满足是“真人秀”类节目受到欢迎的表层原因,那么,更深层的原因就在于观众能在节目中追寻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如果节目中调解员只管两边摆平就是水平,没有判别是非对错的话,第二天就有很多观众打电话到电视台表达不满。”尹庆一说,“老百姓心中都有一杆秤。一些道德缺失、却因社会急剧变化而被漠视的现象,如法律很难认定的第三者现象等,在我们节目中会受到严厉批评,老百姓看后就会满足。观众的喜好告诉我们,需要传播主流价值观,好的要弘扬,坏的要鞭笞。主流价值观得到伸张是老百姓根本的情感满足。”
真人秀:原生态还是侵犯隐私?
支持者认为,“真人秀”通过真实的电视画面,展现了人性的真善美;反对者认为,这些节目多报道家庭暴力、婆媳矛盾等社会问题,靠炒作个人隐私吸引观众,不尊重当事人的肖像权和名誉权,已经逾越了法律的底线。
有市民认为,电视新闻媒体以新闻的名义侵犯他人隐私,实在不该,“真人秀”在很多时候其实就是靠偷窥别人隐私来满足观众的窥视欲。而针对“真人秀”,有人说有的“真人秀”节目打着创新的幌子,却热衷于渲染卑琐的个人隐私、张扬利己主义,说穿了就是拿无聊当有趣,完全丧失了审美情趣。有律师曾呼吁节目对个人隐私的暴露、人性阴暗面的展现,要谨慎对待,切不可把暴露人性的丑恶,满足人们的窥视心理作为卖点,在传媒技术发达的今天,不但容易形成人格扭曲,更助长窥视他人隐私不良社会风气的抬头。
“记者有权采访、记录发生在公众场所的事件,特别是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其中也包括使用偷拍偷录的采访方式,如果其中涉及到某个人,并不发生侵害隐私权的问题。”湖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唐超华认为,对于普通公民而言,偷拍偷录仅限于远距离的拍摄,如果对某一个特定的人进行跟踪拍摄,或者近距离拍摄,以致使某人人物形象特定化,则又另当别论。“而在私人不公开场合(如个人住宅、病房等)的采访,则要受到较多的限制。”唐超华解释说,由于隐私具有秘密性的特点,即当事人不愿意将自己的言行昭示于众人,因此,其发生的地点多在秘密场合。在未经他人同意的情况下对他人个人信息进行隐性新闻收集,则有可能构成对他人隐私权的侵害。
希特勒曾开创“真人秀”
根据盟军在希特勒最后藏身的城堡发现的文件和录音带中的记录,从1945年开始,希特勒在一些公共场所设置大银幕,将电视画面传输到公共银幕上,就连洗衣店中的家庭主妇也能看得见。此外,民众可以通过收音机收听相关讲话和节目。
盟军播放的节目以文艺、体育、教育类为主,其中还包括了一些“真人秀”节目。其中一档节目名为《家庭历险记:与德国人的一晚》,这是一款早期的真人秀节目,记录了一对德国雅利安族年轻夫妇的全部生活,为其他德国公众做出榜样。另一档节目是播放对背叛纳粹的人执行死刑的电影。
前党卫军军官科特·施尔梅斯特透露,他们曾拍摄到希特勒的情妇爱娃的一名亲属被前苏联红军抓获、并在试图逃跑时被枪杀的画面。希特勒的助手海因里希·希姆莱授权拍摄了这些画面,“希姆莱想让不同地方的人都看看,柏林到底发生了什么。”
据德国工程师沃尔特·布鲁赫透露,当年他是负责替希特勒宣传纳粹精神的工作人员之一,他曾制订了一个名为“向德国家庭提供发射机”的计划,并在柏林和纽伦堡之间铺设电缆。
指责与发展趋势
心理学家指责部分真人秀节目利用并助长了人们涉猎他人隐私的阴暗心理;人权团体指控部分真人秀节目侵犯了节目参与者的隐私权。在一些国家,已有一些类似的“真人秀”节目在被观众厌弃后关门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