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女声》,经典的真人秀节目,是2006年,湖南卫视在继《超级女声》之后重点研发了一档生活类节目??《变形计》,这档节目融入了“纪录片+真人秀”的模式,结合当下的社会热点问题,寻找热点中的当局人物,参与节目的双方在7天之中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的生活,每天24小时跟拍,最后经过粗加工剪辑后原生态播出。节目播出后,便赢得了多方好评,收视率也夺取全国上星电视同时段前几名的好成绩。
节目形式创新分析
《变形计》采用边播边录的电视制作手法,以现今较为流行的“季播”方式进行播出。栏目片头包装提出了一行很吸引人的宣传定位语:“普通人的奇迹”,即展现的是普通人在另一种生活模式中的故事,不照搬以往的真人秀节目,同时又跳出了真人秀的巢臼,表现的“真实”多过于“秀”,完全按照真实故事运用纪录片式的跟踪拍摄和细节展现,借鉴了电视剧的故事讲述和悬念设置方式,大大增强了节目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形成了荧屏内外融为一体的效果。
在第一季第一期的《网变》中,讲述的是两个孩子,一个来自城市,生活富裕,因为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变得不思进取;另一个来自农村,生活贫困,却渴望学习。这样两个孩子开始了7天角色互换体验。节目邀请了电影演员王姬担当主持人,围绕着两个家庭的生活缓缓展开。除此之外,节目在播出的同时还增加了与观众互动环节,观众可以通过短信方式参与节目,对两个孩子变形过程的进行诸多猜想以及对未知情况发表自己的观点,不仅大大增强了观众的收视兴趣,也拉近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满足了观众“亲历性”的收视心理。在《变形计》的第二季中更是全程导入了心理专家,通过心理专家专业而精辟的分析,引导观众进一步了解导致互换主人公心理变化的根本原因,许多观众从中学到了对子女教育、与子女沟通的正确方法,有效地增强了节目的功用性,提升了节目的正面引导功能。有了前两季的经验,《变形计》在第三季的编排上则以主题聚焦的方式牵引观众的期待,目光主要聚集于城市问题少年,围绕单一主题制造多元话题,并且首次增加了对参与节目主人公“变形”后的现状的跟进报道,满足观众对“变形”人物命运持续关注的心理需求。
有力彰显媒体责任
《变形计》前三季里,尝试了多层面的互换内容,如贫穷与富裕、城市与乡村、父母与子女、网瘾少年与留守儿童等等,逐步确定了关注青少年成长教育问题的重点路线,引发人们对现今社会问题的思考并谋求解决之道。
另外,心理学认为,体验是人们达到相互理解的最佳途径,《变形计》即秉承了“换位思考”的思维理念,在节目中让具有着巨大差异的两个人通过交换,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设想和理解对方,体验对方的生活世界,品察对方思想最微妙的情绪触动,从而达到互相理解、解决矛盾的目的。
兼具民生特点和地域特色的《变形计》使媒介弱化的社会责任重新被提上了日程。比如节目第二季中的《成长之痛》、第三季中的《春天有多远》一播出,就唤起了观众对农村留守孩子的关爱及其对他们生存状态的关注。节目由此顺势扩展了影响范围,成立了“希望工程,湖南卫视快乐成长基金会”,发起社会各界人士对贫困儿童进行爱心捐助。
本土元素打造品牌
《变形计》借鉴了英、美真人秀《交换配》、《交换妻子》节目的创意和元素,摒弃了满足观众窥私欲和尔虞我诈的色情、暴力,取而代之以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伦理价值,展现严肃的社会责任感和理性的人文思考。因此不能说《变形计》是简单的克隆。通过《变形计》,我们看到了真人秀节目在娱乐和社会责任上进行了合理的嫁接和平衡,这种平衡使电视节目更具新意,更富内涵。湖南卫视既是按照这样的节目创作理念,把“真人秀”节目推向了健康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① 《当<变形计>胜过所有大片》,《信息时报》,2007年3月14日
②《电视“真人秀” :本土化才有生命力》,《南方日报》,2003年9月2日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内容标题:解读记录片真人秀《变形计》运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