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卫视《变形计》第五季将“交换”镜头对准城市里的问题少年,在黄金档电视剧重围中以“纪实节目”之姿跃居收视前列,但也被部分观众认为拿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作为试验品,引来嘘声。乡下孩子和城里孩子互换身份,7天之后又重回各自生活
对此,真人网记者采访了《变形计》的编导、摄像、变形嘉宾以及心理学专家,探听“变形”背后的故事。
编导回应质疑
7天的互换,节目组往往要筹备很长时间,在“踩点”中也遇到不少困难,据摄像师谢小云透露,在北京寻找嘉宾时,有学校就以“对学校有不好的影响”为由拒绝拍摄。节目播出后,收视率不俗,但也引来诸如“人物脸谱化”“农村孩子成牺牲品”等质疑。
质疑一 人物“脸谱化”?
有观众提出,变形嘉宾有很多共同点,“城市孩子就是任性、骄纵、叛逆,乡下孩子懂事、善良,品学兼优。”人物设定有些刻板。对此,第一期节目《少年何愁》编导单丹霞透露,前期挑选主人公时,确实有针对性,“其实就是希望用山里孩子的那种纯朴、善良去感染那些城市里面的孩子,所以像山里面的孩子,会找一些品学兼优的孩子,而城市少年,也在找一些需要去改变的孩子。你不可能找一个城市里的好孩子去换一个农村里的坏孩子,这不大合逻辑了。”谢小云也透露,真正能进入节目组视线的嘉宾,“看上去虽然叛逆但其实很聪明,也有自己想法,能够很清晰地把内心想法表达出来,当然,外形看上去也不能让观众讨厌”。
质疑二 农村孩子成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