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众多综艺节目中,将一档国外原版节目复刻两次或多次的,不在少数。但哪个才是真正买了版权的“嫡系”,又成问题。综艺节目的版权之争,早已成为当前市场中不容忽视的现象之一。
版权之争为何频繁出现? 说到底都是因向“钱”看
那么问题来了,综艺节目的版权之争为什么频频出现?没拿到授权的卫视做起来为什么也明目张胆,毫无顾忌?说到底,还是钱惹的祸!
·什么火做什么 模仿跟风成版权争议源头
近几年,中国网络的发达让综艺节目的选择性增强。大部分年轻受众看综艺节目不再通过电视,而是瞄准网络上的“舶来品”。很多国外综艺节目在还没引进国内前,就已在网络上备受追捧,如韩国的《Running man》、《我们结婚了》;美国的《美国偶像》,英国的《英国达人》等。但目前由于中国的版权引进机制并不完善,许多节目更多的还是靠模仿跟风。
当然,其中也会有卫视或制作公司是通过正儿八经引进版权来制作节目,且成绩骄人。近两年席卷荧屏的《爸爸去哪儿》(在线观看)和《中国好声音》(在线观看),就引得全民热议。但它们的火爆,也再次催生了其他卫视的跟风,各种亲子、音乐等类型节目组团来袭,“爸爸”和“转椅”都被玩坏了。
·版权引进费一年翻十倍 模仿不仅省成本还能盈利
引进节目堪称卫视的“摇钱树”,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第一季冠名费2800万,节目爆红后,第二季冠名费飙升至3亿多,翻了不止十倍。如此大的诱惑,引进节目越来越热也就不难理解。
但想有产出,就必须有前期投入,引进版权成热门,版权引进费也便水涨船高。《爸爸去哪儿》时,韩国综艺节目一集授权费在一万到三万美元不等,这个价格却在短短一年内达到原来的十倍。业内人士笑称:“老外也学精了,不光卖你版权,而且还参与制作,整个团队杀到中国来全程参与,美其名曰‘联合研发’,但这些人的衣食住行却也成了节目成本的重头。而模仿就不同了,首先它省去了大额的版权费和联合研发产生的额外费用,其次节目宣传可以无限利用原版节目的影响力来抬高自己,实现盈利。”这番话也基本道出了版权之争的根本所在。
·引进版权机制不健全 成版权之争助推剂
此外,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也是造成卫视间版权争议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卫视的版权意识本身就差,他们不觉得抄袭可耻,因此跟风扎堆。另一方面,电视节目包含的元素非常灵活,在侵权与否的界定上,难度极高。很多节目虽然是模仿国外,但只是模仿了一个概念,在其他元素如:参与者、活动地点、场景设计等方面改变了很多,而“概念、创意”等落实到著作权法中,只是一种不被保护的“思想”,因此一档节目出来,版权到底是谁的,便很难定夺。
而版权有纠纷的双方,在诉诸法律时,常以《反不正当竞争法》为依据。曾成功引进《舞动奇迹》的世熙传媒CEO刘熙晨谈到这一尴尬现象表示:“不光中国,迄今为止,全世界都没有一部专门保护节目模式的法律法规,每当涉及版权纠纷,只能从《反不正当竞争法》着手。国外也曾有成功维权的案例,但多半也是因为国外市场成熟,从业人员对节目版权的维护已经达成共识。但国际上从来没有对这个解决模式有过研讨,因此像中国这种处在国际队伍末梢的无意识、无界限、无先例的‘三不管’地带,自然是山寨、模仿的热土。”
·版权之争犹如“甄嬛传” 一线卫视占优势
中国观众看节目,有一种“唯电视台”习惯。一想看哪类节目,就锁定哪个频道;更有甚者,无论看什么节目,都只看一个台。这种习惯也造成了卫视梯队的产生,一线卫视深受观众信赖。天津卫视的工作人员坦言:“有些实力雄厚的一线卫视,看上一个节目,形式好、内容好,如果有版权,就拿钱买;没版权,就模仿。他们认为自己有最牛的背景、最牛的团队、最好的平台和最捧场的观众,做出来节目自然也不会差。”
而纵观之前卫视的版权之争,大多变成撕逼战。评论人黄欣表示,“版权之争就是一出‘甄嬛传’。一线卫视就是皇后和年妃,抄了又如何?盗用版权又如何?我有钱有势有手段,早早制作出来提前播,就能占先机。像江苏和天津之争,就被传了3个版本,而实际哪个真哪个假已然不重要,有几个观众知道真实原因?”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