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4年湖南卫视推出《超级女声》开始,,标志着中国电视娱乐的表演类真人秀时代到来。而在广电总局的三令五申之下,节目不准煽情,选手年龄受限,节目时长缩减……几年之中,表演类真人秀不断进化。
“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句《中国达人秀》上蹿红的无臂钢琴师刘伟的言论,似乎也适合用来形容现在的中国真人秀节目。就今年的真人秀节目来看,不论形式和内容都日趋老套的《快乐男声》、《花儿朵朵》等节目,已经开始没落,由其改良而来的《非同凡响》、《名师高徒》等也反映平平。反倒是一档“非主流”真人秀开始蹿红:移植自英国的《中国达人秀》短短几期就成为了目前真人秀节目中收视率最高的节目。这种真人秀的“进化”,让中国的娱乐向更平民的方向推进着。
进化形态
让真正的小人物展示大梦想
上海音乐厅,沪上已有80年历史的高雅建筑,来这里的观众,常常正襟危坐,近乎膜拜地聆听顶级交响乐团的演奏。如今,这样一群人站上了这个最高级的舞台:一对卖鸭脖的夫妇,丈夫为了妻子能在舞台上圆梦唱歌,不惜把自己打扮成一只玩具猪,站在台上表演“杀猪”;一位没有手臂的残疾人,在台上从容自若地用双脚弹起了钢琴;一群平均年龄50多岁的大妈,在台上蒙面跳起了潮爆的肚皮舞;一位曾经身家千万,如今却已破产,只在合肥开了一间包子店的安徽汉子,含泪高唱一曲刘欢的《从头再来》……这就是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
从7月16日开始,仅仅推出四期,就已经成为了中国现在最受关注的真人秀类节目,以至于有媒体认为,这档源自于英国的节目,毫无疑问将成为今年继《非诚勿扰》之后,下半年荧屏上最受关注的话题。
收视率统计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8月23日,东方卫视公布了上周《中国达人秀》第四场节目的收视率,全国平均收视率2.83,上海地区达到16.49,创下上海本土自制节目的最高收视率。
伴随着收视率增长,在节目中看起来异常平凡的参赛者所留下的诸多经典言论也成为网络上讨论的焦点。如今网络上几乎一边倒地对于《中国达人秀》的内容持赞赏态度,有人甚至认为,这档节目开启了中国真人秀节目的新时代,因为它代表的是一种更草根、更平民的娱乐方式,让真正的小人物展示自己的大梦想。
进化障碍
过分渲染小人物的悲情故事
当然,关于这样一档节目的出现,也有不少质疑的讨论。节目中的广告时段过长已经“令人发指”,而周立波、伊能静和高晓松组成的评委阵容,也让很多网友质疑其标准。除此之外,由于这一节目在台前和幕后都有镜头,并且非常详尽地交代选手来历,也使部分观众认为这一节目同样在打“煽情”牌,对小人物的悲情故事极尽渲染,吸引大家眼球。
对于这些指责,《中国达人秀》的导演金磊表示,他们没有过多煽情的想法,但的确有“达人”是因为评委和观众的情感倾向而晋级。他认为,这是评委和观众对梦想的认同感。“剧场里有一厅的观众,这些观众是收视群的一个代表,他们可以影响评委,观众可以喊‘YES’,他们希望这人通过。”而对于周立波是否适合担任评委的质疑,金磊则认为,这是因为节目从一开始,就想把它打造成一个关注民生的节目。周立波担任的就是这个关注选手生活的“民生评委”的任务:“他要关注选手的生活,关注他的梦想,他的缺失,他为什么要来,他那个阶层的人在想什么。”
进化根源
将中老年收视人群带入真人秀节目中
对于《中国达人秀》的迅速走红,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长、《现代传播》主编胡智锋认为这完全是真人秀节目在结合了中国社会的实际需求之后,“进化升级”的结果。他表示:“达人秀”取得收视成功,是因为它满足了现阶段社会对电视节目的需求。它通过相对宽泛的规则和舞台门槛的降低,创造了更多包容空间。让观众与参与者都能获得更大的心灵舞台,让其在此释放能量,抒发情感,缓解焦虑,抚慰心灵。其次,节目的整体运作遵循了电视节目制作的规律,让观众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更多更丰满的细节。此外,它也满足了大众文化通俗但不庸俗,追随时代潮流但不媚俗的要求。
文化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则认为,《中国达人秀》之所以显得与其他选秀节目有较大区别,是因为之前的真人选秀节目多是将收视群体年龄层下移,而《中国达人秀》通过扩大选手范围、丰富表演形式,将中老年收视人群带入真人秀节目中,开始吸引对中国电视关注度最高的人群。如果说湖南卫视成功地“低龄化”,将节目年龄层拉低到80后、90后这一对电视本身并不依赖的人群,那么《中国达人秀》的出现,则成功地挽留了中老年人这群电视收视率的坚实支柱。
而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喻国明看来,这档节目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讲“小人物的大梦想”,讲国人在实现理想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某些困境。“达人秀”实际上是各种生活形态的舞台,一方面是才艺表演的展现,另一方面体现才艺表演背后的价值观对接、文化内涵,滋润人们精神上的贫乏,缓解精神压力。同时,《中国达人秀》为广大电视观众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文化鉴别路径——在任何时代,说真话表真情,都是值得肯定的。
来源: